师德师风

教育家精神

个人事迹-史家迎

发布日期:2024-11-19浏览量:

个人事迹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根基

始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奋斗目标,行为廉洁自律,做事克己奉公,工作脚踏实地,生活勤俭节约。准时参加每周四的主题党日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党史知识竞赛(山东省人社厅、大众日报等单位主办)、双报到(济南市长清区文昌社区、北黄村等)、技术服务(济南优尼科数控机械有限公司、济南鑫源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等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为家乡“户户通”工程捐款5000元,积极参加慈善一日捐、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捐款活动,无偿参加山东教育电视台组织的“新时代•新职教”专业宣讲公益活动,起到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大公无私的崇高精神境界。获“学校年度优秀共产党员”8次、“四讲四有”模范优秀共产党员4次。

作为基层党支部负责人,认真履行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职责,立足“七个有力”,按时召开组织生活会,定期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全面落实党支部党员的管理、教育、监督及服务等工作,特别是党员的意识形态和廉政建设等工作机制的落实。党支部1人获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人加入山东省委选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1人参加山东省“四进攻坚”工作组,1人赴新疆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承担对口援疆任务,3名党员荣获学校“十佳师德标荣誉称号,4名党员被授予党员先锋岗荣誉称号;1人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称号,1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9人荣获省级以上表彰。党支部是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党支部、山东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多次被光明日报、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实施“一核心三融合”制造强国工程,以“联建联动”为核心,实现“教育提升、科技创新、协同育人”三位一体高质量融合发展。服务山东省千亿级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聚焦工业母机制造,为行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技能支撑。一是搭建产教对接平台。牵头组建职教集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实现政行企校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合开发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等培训资源,每年为区域企业培训1500余人次,组织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济南市选拔赛等市级以上技能大赛8项。二是培养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为提升人才培养岗位匹配度、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期,创新“1+1+1”人才培养模式,每年为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装备制造头部企业供给高技能人才近1000人;构建立体化培训体系,面向装备制造类学生,每年开展“创新意识+多项职业技能”培训3000余人次,提升学生创新就业能力。三是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与中国重汽联合组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智能控制及应用创新团队、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省级科创团队,共建智能制造与控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9个省级科研项目,近三年联合开展技术攻关102项,获绿色制造、精益生产等方面专利授权32项,产生经济效益1200万元。

二、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

推动山东省机械行业职业培训教育集团(国家级)(同时挂牌“全国高档数控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作,实施“一核双驱三支撑”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模式,深化“两发布、一轮值”的集团常态化运行机制。与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集团成员单位)共同组建装备制造业信息共享与技术交流平台,聚焦机床领域,为省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单位,开展数控技术研究开发及中试生产与实验工作;依托职教集团,建设“劳职装备制造业咨询智库”,为济南市16家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革新及新产品研发等技术服务工作。面向区域行业企业,组织在岗人员技能提升、转岗人员再就业等各类培训11万余人次、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近6次。

作为主要负责人,积极探索产业学院和现场工程师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面向装备制造类产业,聚焦高档数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精准服务滕州中小数控机床产业集群;与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歌尔匠造”现场工程师学院,与石横特钢集团等企业共建“劳特”现场工程师学院,构建“融合、共享、递进”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精准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依据齐鲁工匠后备人才评价标准,每年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500余人。依托全国高档数控装备产教融合共同体,与青岛三利集团、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华中数控、中国重汽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深度合作,创建“1+1+1”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学校不好教、人才不好用”的问题,每年为企业供给适配卓越工匠人才298人。与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等30家企业建立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基地12个,校企共同开发以典型零件为载体的生产实训项目105个,实施项目贯通式教学,培养行业企业所需求的能工巧匠。

与青岛三利集团深度合作,主持数控技术专业山东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创新“三双一体化”校企合作育人体制机制,探索实践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试点班学生初次就业率达94.74%,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243.96元。对接世界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大赛的标准,融入大赛项目,依托世界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国家集训基地,实施“竞赛驱动化”教学模式,培养精益求精的卓越工匠人才。与工业母机制造头部企业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教学资源,开发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机电设备技术专业);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等、在线精品课程《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等各2门;编写校企合作开教材《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机床原理》等5门,其中《机床电气控制与PLC》为“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三、贯彻科教融汇,助力企业发展

助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依托山东省机械行业职业培训教育集团,搭建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项目等科研平台,结合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与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山东大学等建立“灯塔工厂咨询智库”,汇集行校企智力资源,聚焦高端装备产业,针对高档数控系统等关键技术,每年开展专题调研、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科技赋能活动。聘为山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专家,根据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开发符合行业标准的培训课程,每年开展专题调研1次,为政府发展规划决策提供参考;挂职于济南大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济南普瑞斯液压技术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担任技术副总经理,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解决制约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技术问题,技改成果“半自动焊接机改进”“薄壁套径向孔车削加工装夹系统改进”等3项,助力企业增加营收120万元。担任山东省日新石化有限公司技术咨询专家,针对机械摩擦和润滑技术领域,每年为企业员工开展3次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获评“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负责的团队获评“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与中国重汽联合组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智能控制及应用创新团队等省级科创团队,共建智能制造与控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9个省级科研项目,近五年联合开展济南海德森诺流体设备有限公司“氮气压缩机杠杆臂钻孔夹具设计”、济南市长清金丰工贸有限公司“一种弯折板切割装置的设计与制造”等技术攻关项目102项,获绿色制造、精益生产等方面专利授权32项,产生经济效益1200万元。指导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荣获优胜奖,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十八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八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山东省选拔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济南旭皓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能工巧匠—智能化柔性砂光辊涂生产线的领航者”、山东正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束业专攻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综合用电线束的领航者”等项目获评“建行杯”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山东赛区选拔赛金奖;“充电式移层穿梭车”“超薄叠层压滤机”等项目获山东大学生科技节暨山东省大学生装备制造业创新大赛一等奖12项、二等奖3项。

四、实施职普融通,贯通人才培养

主持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数控技术专业,山东省技工教育优质专业群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建设项目,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高端装备制造专业群申报、验收工作,以及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第一批次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发展水平考核工作。聘为济南市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3所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多次获得学校“第一届教学名师”、学校“优秀工作者”、学校“优秀辅导员”、教学质量“优秀”奖、学校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准确把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长学制培养规律,负责与潍坊豪迈科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东阿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联合办学工作,实施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负责与诸城市福田汽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鱼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5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应用6个专业合作办学,实施长学制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负责与山东管理学院机器人工程、山东交通学院机电设备技术等专业的“3+2”本科贯通培养;开发机电设备技术专业本科贯通培养试题库1个。与齐鲁工业大学共同研发科技项目2项,与山东交通交通学院共建机电实训中心。指导诸城市福田汽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鱼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5中职学校开发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应用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6个、专业核心课程标准12门、课程思政案例24个。负责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运行,每年为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小学、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长清校区)、济南长清实验初级中学等8家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2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