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编研

校史编研

编研成果

河南农业大学校史(二) 序言

作者:
发布日期:2025-08-18
点击次数:

这所学校是中原大地上一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果硕,古老而又青春。

根深使它渊远流长。源出河南最悠久的高等学府、1902年创建的河南大学堂,应改良河南农业、培植工商业基础的时代需求,于民国元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南高等农业教育自此发轫。滔滔黄河岸边,莽莽中原沃野,年轮层层叠叠,巨木深深扎根。

叶茂使它萌护四方。百年农大各个时期大家辈出,群星璀璨。从百日维新骨干徐仁录,到李大钊挚友郭须静;从一代三院士李先闻、赵连芳、涂治,到双子星座王鸣岐、吴绍骙……一代代名师诲人不倦,不懈攻关,奔走'三农”一线,服务万户千家,仿佛这棵大树繁茂的枝叶,伸展在中原千里沃野上空,滋养每一枚果实,护佑每一季收成。

果硕使它桃李飘香。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莘莘学子,都是它的一枚硕果。河南大学堂和高等学堂毕业生大多是清末西学东渐时期的社会精英,其中不乏对河南乃至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毕业生为中州农业发达培土奠基。河南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在烽火动荡的岁月中坚守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毕业生像金色的种子撒满中原沃野,像茁壮的林木荫护黄河两岸。

这就是我们的大学,在未来的岁月里,在中原父老的记忆中,它的根枝叶花果注定在一代代的传唱中,凝聚成关于一棵参天大树的传说。真正的历史,往住需要这些传唱的配合,才能够血肉丰满,才能够引人入胜。这些传唱本身也是一种历史,也就是所谓的口碑。

而现在捧在我们手上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由我们自己书写,献给这所大学、这棵大树。盛世修史,既可追怀既往,也可启示前路,这也是我们这次借百年校庆补续校史的主要目的。

校史编写的主要原则和其它史书的编写是相通的,大体上需要突出三个原则:一是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秉笔直书;二是广泛地收集史料,旁征博引;三是正确对待历史事件,论述公正。

这次校史一补一续,很好地体现了这三个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待历史,前提是必须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我校修订校史,将建校源头追溯到1902年创建的河南大学堂,就充分体现了求真、求实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1902年至1912年的前期校史,是2011年校史渊源考证的成果之一。为筹备百年校庆,学校安排专人广泛收集史料。2011年6月20日下午四点在台湾“国史馆”查到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档案。该档案是官方机威文献,它说明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是1912年11月经民国教育部批准由河南高等学校改办而来,并非当时新建。经全国教育史学界权威专家论证,我校校史溯源至1902年创建的河南大学堂。

河南大学堂是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我校的考证工作既确认了建校渊源,也使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脉络更加明晰,同时也使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的百年历史长卷终于有了清晰的开篇。综合清末民初多种原始档案资料,我们确定河南大学堂首届开学日期为1902年7月6日,我校校庆典日期正是由此而来。

考证过程中,陆续发现了筹办河南大学堂的奏折和慈禧、光绪朱批,民国教育部“改办”批件,河南大学堂到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时期的监督校长和教职员工名单,河南高等学堂毕业证等早期重要文物,既充实了我校建校档案,又使百年校庆校史展览有了丰富的文物支撑。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这次校史修订新增了1902年至1912年间的篇章,既还原了早期校史的本来面目,又丰厚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

90周年校庆后的校史编写,也是本着这三个原则进行的。对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办学成就的展示是主基调,附录部分重点总结了在办学条件、办学平台、办学机制和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方面的跨越式发展。一章一节,落笔求实;一页一行,着眼奋进;一字一句,激励前行。

揽卷回顾,风雨急奋斗紧弦歌不辍,铸就百年辉煌;

搁笔展望,机遇广舞台阔任重道远,绘就美好蓝图。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河南土宜人性最与农业相宜”,改办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倡议者时经训先生的真知灼见至今仍不过时;三校区办学、省部共建、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我们奠定了顶天立地、争创一流的坚实根基……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巍然屹立在中原经济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广袤沃野上。相信在新的百年里,它的根基将日益深厚,枝干将日益茁壮,绿叶将日益繁茂,花朵将日益芬芳,硕果将日益飘香!

“发于壬寅,定于壬子,百余年筚路山林,终汇细流成大海;授以农技,用以农事,千万众成功学子,争挥椽笔绘宏图。”

借百年校庆校友献词结语,写在付梓之际,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