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编研

校史编研

编研成果

90年华诞:河南农业大学校史 序言

作者:
发布日期:2025-08-18
点击次数:

2003年9月26日,河南农业大学将迎来90华诞。

九十年来,河南农业大学经过几代人的不耕耘,已由最初建校时期的2个专业、100余人的规模发展到今天具有理、工、农、医文经、管、法等8个学科门类的省属重点高等院校。学校现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点,26个硕士点,38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5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在校学生16000多人,在校教职工1400多人。其中,正副教授28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261人,占教师总数的48%,具有博士学位的102人,占教师总数的20%。

九十年的风雨历程中,河南农业大学历经磨难,饱尝艰辛,数次搬迁,几度重建。农大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扬了艰苦奋斗、求实力行的精神,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用无数的心血、不尽的汗水谱写了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史,为河南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历史阵的贡献。1上全沐

1913年,时值民国初建,国力薄弱,生产落后,百业凋敝,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兴办教育、富国强民的主张。我们的首任校长吴肃先生在当时河南教育司长李时灿等人的积极倡导下,在省议会的支持下,受命筹建了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这就是河南农业大学的前身。从此拉开了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的序幕。

吴肃先生是一位致力于振兴农林事业,学识渊博,富有远见的专家。他为了发展民族文化,先后赴日本、德国学习深造。学校建立后吴肃校长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教学和考试制度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建立了不少办学管理新制度。1923年,他为了反抗军阀的迫害反对当时的黑暗统治,自尽身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懵恨。

元927年,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同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公法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随后改名河南中山大学),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成为国立开封中山大学的农科。1930年8月,河南中山大学改名为省立河南大学,农科改为农院。

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的11年间,农学院随河南大学先后迁徙到南阳镇平、嵩县潭头、浙川荆紫关、陕西宝鸡附近的石羊庙、武成寺、姬家店、江苏苏州等7个地方,流亡办学,饱受战乱之苦,教学设施也在漫天硝烟和不断搬迁中损失惨重。但农大先辈们依旧不屈不挠,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教学、科研工作。在1944年教育部综合评估中,农学院名列全国国立大学第4位,并研究开发出了“H-1”“H-2”“H-3”等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

1952年,农学院从河南大学独立出来,成立了河南农学院。当时根据上级精神,学校的畜牧兽医系并给了江西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并给了华中农学院,这就大大削弱了刚刚成立的河南农学院的教学、科研力量。1956年,学校从开封搬到郑州办学,既要补充师资,还要重新建校,确实是困难重重。但在上级的支持下,农学院还是闯过了独立建校的难关。

“文化大革命”期间,河南农学院是受害最大的单位之一,被迫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几经搬迁,师资和设施都遭到了很大的损失。已故的名誉校长吴绍教授受到批判后,看到有关教改的大字报,高帽子还未摘下来,就一句一句地抄下来研究。当时他已70多岁,他那忠于教育的行为无形中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河南农学院的教师们不管搬迁到哪里,科研设备、科研工作就带到哪里,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科技服务。学校1971年迁往许昌农村办学,直到1982年学校才获准搬回郑州原址办学。当时的校园内已是满目疮痍,连最基本的教学条件教室、椅板凳都没有,办公、上课都是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房中进行的。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环境多么恶劣,自强不息的农大教职工总能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以坚定的信念、惊人的毅力履行着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重任。就是在那样困难的年代,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我们学校在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高、稳、低,优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国家和省级的重大奖励,为河南九千万人民乃至全国温饱问题的解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原河南省委书记、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曾讲到:河南能有白面吃,河南农业大学功不可没。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处在低谷中的河南农业大学在踌躇中看到了希望。学校党委及时领导全校职工开展了以改革为动力,以开放求发展的大讨论,制订了全面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的综合方案,这个方案现在看来尽管不完善,但是代表了河南农业大学职工的心愿从此,几届党委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把河南农业大学引向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学校也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多次组织全校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调整办学思路,适应社会新形势。先后实施了人事分配制度、干部管理体制、教学科研体制、后勤社会化、以院为主体的办学体制、财务管理体制、校办产业管理体制等项改革,在改革进程中逐步健全完善了教代会制度,校党委、校行政议事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大力倡导依法治校,从严治校,有效解决了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建立了学校管理中的各种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发了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使河南农业大学的学术水平连续上新台阶,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一个人气旺盛、思想解放、意识超前、生机勃勃、团结和谐的河南农业大学在为“三农”服务的道路上快速前进。

●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1998年以来,实现了博士点零的突破,有了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有了国家重点学科,拥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硕士点也由1992年的11个增加到2003年的26个;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正副教授从1992年的188人增加到了2002年的287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也从1992年的21人、占教师总数4%增加到2002年的261人,占教师总数的48%,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2人,占教师总数的20%;

●办学规模明显扩大。在校生由1992年的3789人增长到16 000 人;

●经费增长显著。科研总经费从1992年的167.9万元、教师人0.28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2011万元、人均3.67万元。办学经费》1992年的1308万元、人均经费096万元、人均收人0.34万元增加2002年的10540万元、人均经费7.7万元、人均收人2.7万元。。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校建筑面积、教职住宅总面积10年增长I倍多,教职工套房居住率100%。

河南农业大学90年的历史是一部展现党领导下高等院校发展的进步史,是一部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求实力行的经验史,是一部不断改革、着力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史。回顾这部沉甸甸的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党的领导及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不会忘记为谱写部历史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届领导、教师和工作人员。

回顾历史,心潮澎湃,展望未来,信心倍增。新世纪之初,全国人民都在为十六大提出的我国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惟一本科高等农业院校责任重大。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也表明我们在新世纪里要面对更多机遇和更大挑战。值此建校90年之际,我们编写这部校史,回顾90年来我们走过的道路,总结90年办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为了进一步探索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弘扬优良传统,抓住机遇,再展宏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应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建成河南高级农业人才和农村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和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