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超重/肥胖的概述

超重/肥胖的诊断通常基于体重指数(BMI)计算方式为:体重(kg)/身高的平方(㎡),间接评估人体的脂肪成分,常用作为超重/肥胖的标尺,参考《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国成人判断标准:24kg/㎡≤BMI<27.9kg/㎡为超重,BMI≥28kg/㎡为肥胖。现今超重/肥胖已成为育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且患病率仍在上升。

二、超重/肥胖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

超重/肥胖的女性不良健康风险高,对其自身和她们的子女都有突出的近期及远期的影响:
母亲
| 近期
| 生育力低、闭经、不孕、自然流产、复发性流产、妊娠合并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肩难产、产后出血、术口愈合不良、静脉血栓形成等
|
远期
|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抑郁症等
|
子代
| 近期
| 胎儿发育异常(神经管畸形,脑积水,胎儿肢体发育异常),胎儿窘迫,巨大儿、低血糖、死胎、围产儿死亡等
|
远期
| 自闭症、发育迟缓、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成年后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
超重/肥胖的女性不良妊娠结局及深远影响,此类女性科学进行孕前、孕期及产后管理十分重要,这管理始于妊娠前,贯穿整个孕期和产后期甚至一生。



孕前管理

对于超重/肥胖的育龄女性,建议计划妊娠时积极进行体质量控制,最好使体质量控制达标后再妊娠,有助于增加此类孕妇机体代谢健康、生育功能,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降低早期胎儿丢失的风险。
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减重依从性
合理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百度百科等网络平台、(电话、短信、微信、QQ、)等通讯工具以及健康讲座等方式学习健康科普知识,知道肥胖可能带来的危害,认识体重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参与减重的积极性。
监测记录体重
从备孕开始,算出自己的BMI,每周监测体重并记录(体重测量:使用同一台经校准的电子体重秤,清晨空腹排泄完毕,穿贴身衣物、赤足测量2次,取平均值),利用打卡的方式坚持减肥。
健康体检
孕前至专业医疗机构完善血糖、血脂、血压、肝功、肾功、甲状腺激素、心肺功能等检查,了解自身健康状态是否适合怀孕,鼓励通过饮食管理和有效运动进行减肥,必要时遵医嘱加药物或手术减肥,建议减肥术后12—18个月再受孕。尽量在妊娠前优化BMI<28kg/㎡。
科学用药
孕前至少一月每日补充叶酸0.4~5mg并持续至妊娠3个月,如BIM≥30kg/㎡,未接受阳光照射也可每天口服安全剂量维生素D。

孕期管理

定期产检
所有孕妇在第一次产检时应计算BMI,对于超重/肥胖的孕妇推荐孕期体重增长7~11kg/5~9kg。怀孕早期完善糖尿病的筛查,如有血糖高、血压高、孕期体重增长过快、胎儿发育偏小等情况,应相应增加产检次数,及时干预。孕晚期学会自数胎动,如胎动减少或过多,及时返院加强胎儿监护。
合理膳食
①提倡食物多样化(比如:谷薯类、蔬果类、畜禽鱼类、乳蛋豆类等)。
②配比优秀(蔬菜和肉比例适宜,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搭配)。
③选择新鲜食物、低糖食物。尽可能减少或者不摄入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如汉堡、薯条、炸串、膨化食品、碳酸饮料和奶茶、各种糖果)。
④控制摄取量,少吃,优先选择高膳食纤维食物(杂粮、菌类、坚果豆类)增加饱腹感。
⑤烹饪方式:尽量选择炒、拌、清蒸、白灼、炖,减少油炸、油煎、烧烤。

中等强度和适量的运动
每天进行中低强度有氧运动15~30min,每周运动3~5天,抗阻训练2次/周,隔天进行;可选择步行、游泳、瑜伽、登台阶、休闲体力运动、普拉提、孕期舞蹈等非竞技类项目;根据孕周、喜好、身体的适应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类型,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运动时应避免高温、低血糖,如运动期间有任何不适及时终止。

产后管理

控制体重
预防产后体重滞留以及后续的超重和肥胖。包括监测和评估产后体重,合理膳食和充足身体活动。(建议产后每日能量摄入500kcal,每周坚持4天,每次4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这有助于产后体质量回降且不减少母乳量,产后每周体重下降0.5kg是安全的。产后1年内是体重恢复的关键时期)。
坚持母乳喂养
可减少妈妈体内脂肪的堆积和过多的水分,不仅有利于减肥,还可以加速体内新陈代谢,促进妈妈恢复身材。如母乳喂养遇到困难,及时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指导。
接受焦虑和抑郁筛查
如出现负面情绪,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接受自己不完美,做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向他人倾诉,丈夫参与照看婴儿,重视产妇的需求及陪伴,必要时使用药物干预)。
适当随诊
(包括其子女)都应定期接受适当的健康体检,以进行预防、发现和处理慢性疾病。
产后避孕
建议选择宫内节育器,皮下激素植入剂或孕激素避孕药。
结语
超重/肥胖育龄女性的管理措施包括健康饮食、适当锻炼和其他干预措施,解决妊娠前、妊娠期和产后肥胖问题,可以改善妊娠结局,减轻健康系统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