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已至,连续的高温天气多地有人确诊热射病,那么,到底什么是热射病?和中暑有什么区别?怎么识别,又当预防和救治呢?
根据2019年首发于《解放军医学杂志》网络版的《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热射病”(heat stroke)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致命性疾病,是指暴露在热环境或者剧烈运动导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热射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当温度过高时,人体中的水分和电解平衡会遭到破坏,引发头晕、胸闷等一系列身体不适,这种情况称为中暑。“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
轻度中暑的症状是恶心、头昏、乏力等。这个时候,要提高警惕,需要前往凉爽阴凉处休息降温。重度中暑也要分为三个阶段:热痉挛,因为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的丢失,出现身体抽搐、意识不清等症状;更严重的演变成热衰竭,高温持续不下,脏器功能障碍;最严重的就是热射病,内脏的温度超过42℃,出现了细胞功能障碍。
同时,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不一定暴晒才得热射病!长期处于闷热的环境中,也有患此病的可能。老人、小孩和户外工作者等特殊人群是“热射病”的高发人群,预防时请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避免温时段外出:尤其尽可能减少在正午高温时段外出,避免长时间的直晒。如无法避免,要更加注意身体变化,必要时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2. 加强通风,保持合适室温:在高温时段可适当开空调调节室温,最好控制在26℃左右。尽可能保持室内通风,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否则室内外温差过大会减弱人体对高温的耐受程度和抵抗力。3. 长时间直晒需做好防护:炎炎夏日,室外活动一定要做好防暑准备:如防晒遮阳、多喝淡盐水等,多休息且尽量保持生活规律。也不要在封闭的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4. 及时救治:高温高湿环境中,如果出现心跳加速、头晕、头痛、呼吸急促等中暑症状,要尽快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就意味着中暑症状很可能危及生命:晕、搏动性头疼、恶心、极高的体温(口腔体温大于39.5℃)、皮肤红热且干燥无汗、怕冷、快速沉重的脉搏、意识模糊、口齿不清、不省人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