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时惊心动魄,第三师总医院成功实施复杂甲状腺肿瘤切除术
近日,第三师总医院普通外科肿瘤团队成功为一位患者切除直径达12厘米的巨大甲状腺肿瘤。标志着该院肿瘤治疗技术再上新台阶。

据悉,该患者因颈部肿块明显增大,并伴有呼吸和吞咽困难,被家属紧急送至第三师总医院就诊。医生在为患者详细检查时发现患者的甲状腺肿瘤不仅体积庞大,而且位置复杂,紧邻气管和重要血管,手术风险极高。面对如此复杂的病例,第三师总医院迅速组织一支由资深外科医生、麻醉师和护理团队等组成的多学科治疗团队,并立即进行了周密的术前准备和风险评估,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专家的紧密配合下,普通外科肿瘤团队为患者实施了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经过4小时的奋力救治,患者肿瘤被完整切除,并且在手术过程中未对周围的重要血管及神经造成任何损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患者顺利出院。值得庆贺的是,患者肿瘤病理结果显示为良性肿瘤。
此例手术的成功开展,不仅体现了医院普通外科在甲状腺肿瘤综合治疗方面的高超技术水平,更彰显了医护团队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下一步,第三师总医院普通外科团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优良的作风,努力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为师市广大的职工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普通外科供稿)
军民携手共筑健康长城 援疆医疗专家进军营义诊

在炎炎夏日,一抹温情如清风般拂过驻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某部。7月31日,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广东援疆驻三师工作队与第三师卫生健康委员会携手第三师总医院,组织骨科、中医科、消化科、超声科、甲状腺科、血管外科、急诊科等多个学科的广东援疆医疗专家走进驻师市某部,举办了一场慰问义诊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为驻师市某部官兵提供健康服务,传递关怀与温暖。
在活动现场,来自各个科室的专家们为官兵们提供了详细的健康咨询与体检服务。医疗团队针对官兵的训练特点和常见健康问题,开展了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骨骼健康检查、中医调理建议、消化系统健康咨询等,帮助他们了解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此次义诊活动不仅为广大官兵送去了健康知识和医疗服务,还增进了军民之间的感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医生们详细解答了官兵们在日常训练与生活中遇到的健康困扰,同时提供了科学的锻炼和饮食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军地医疗资源和需求的一次精准对接,同时也是推动军民融合走深走实的具体体现。下来,广东援疆医疗团队将继续推进军民融合,组织援疆医疗专家围绕医学带教、急救培训、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定期开展类似的义诊活动,为更多官兵提供健康服务,致力于提高他们的整体健康水平,为健康军营建设贡献力量。(东莞援疆供稿)
第三师总医院开展“廉洁文化”优秀书法作品展
为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以

廉洁文化引导第三师总医院广大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近日,第三师总医院“廉洁润初心铸魂担使命”优秀书画作品展在第三师总医院门诊楼三楼展出。
正在全党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第三师总医院全面学习、全面领会、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兵团及师市党委工作要求,加强新时代第三师总医院廉洁文化建设,使学习党纪的过程成为增强纪律意识、提高党性修养、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为推动健康师市建设、继续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
本次展览将廉政书画展与加强纪律教育、推进清廉医院建设有机融合,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对标对表的政治自觉、廉洁从政的行为习惯、担当作为的强大动力。
第三师总医院纪委负责同志表示:“本次展览共展出书法作品7幅、绘画1幅,一幅幅色彩鲜明、笔墨优美的书画作品映入眼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表现,让观展干部直观地感受到了廉洁文化的力量”。
第三师总医院党员干部通过挖掘历史文献、文物古迹中的廉洁思想和古圣先贤、清官廉吏的廉洁精神,积极创作,执笔述廉,丹青载廉,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崇德尚廉、持廉守正的价值观念,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
在书画这一舞台上,他们或以篆隶楷行草摘录名言警句,或借物抒情寄托清风正气,或以创意美术工艺品将廉洁带入日常生活中。他们将业余爱好与实际工作结合,以精湛的技艺,诠释着师市廉洁教育的感悟,从廉洁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传承廉洁基因,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党政办供稿)
第三师总医院广东援疆医疗服务队赴51团医院开展白内障筛查义诊活动
为普及爱眼护眼知识、增强居

民的用眼健康意识、减轻白内障患者医疗负担,8月2日,第三师总医院广东援疆医疗服务队在51团医院举办了白内障筛查义诊活动。
活动现场,医生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通俗易懂的讲解让辖区广大职工群众、尤其是老年人懂得了眼科护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白内障的基本症状及医治方法,让有相关症状的群众把握好治疗的最佳时期。义诊过程中,医生利用专业设备为居民视力检测、眼底检查等,并进行详细询问登记。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们耐心地解答群众的疑问及白内障眼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对眼部健康状况良好的群众讲解了白内障的防治措施,对有轻微疾病的群众提出了建议,进一步提升辖区广大职工群众的眼睛健康保护意识。
据悉,本次义诊活动共为130余人进行了白内障检查,得到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在帮助居民了解白内障眼疾的同时,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日常对视力保护的重要性,切实做到白内障早发现、早治疗,预防残疾的发生。下一步,第三师总医院将继续开展健康检查活动,用心用情关爱辖区广大职工群众身体健康,不断提高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医疗服务管理中心供稿)
兵团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南疆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举行开班仪式
8月2日,第三师总医院举办兵团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南疆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为期3天,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来自第三师总医院各科室负责人、师市医共体各团场医院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共500余人参加。
培训邀请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石河子大学、第八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第三师总医院资深专业老师进行授课。课程内容丰富,涵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基层医院工作中的重要性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操性,进一

步提升师市总医院在面对公共卫生挑战时的响应速度与处理能力,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第三师总医院五十三团分院副院长王莹莹说:“此次培训,课程内容丰富,让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慢性病防控以及医防融合工作开展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发。”
据了解,此次兵团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南疆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是首次举办,标志着南疆地区“大卫生、大健康”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全面提升南疆地区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第三师总医院公共卫生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第三师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汪银魁说:“此次培训,为师市公共卫生工作搭建了学术思想交流、实践经验共享平台,进一步提升师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技巧,助力师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师零距离)
第三师总医院眼科顺利完成2.4mm切口下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7家住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1团的患者阿某,因“左眼渐进性视力下降2月余”就诊于第三师总医院眼科,经门诊医生检查后诊断为“左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收住入院,入院后查左眼远视力0.15,中视力0.4,近视力0.25,有200度老视(俗称老花),患者同时存在看远和看近都不清楚的情况,结合患者病情,医生进行严格术前规划,于2024年8月1日在援疆专家刘辉焜主任指导下,由眼科、耳鼻咽喉科负责人王登锋主刀,为患者成功实施兵团首例2.4mm切口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抽吸术+非球面衍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术后第一日,患者看远视力0.6,看中视力0.6,看近视力0.8;第二日患者看远视力1.0,看中视力1.0,看近视力1.0,患者非常满意,已于8月2日出院。(医疗服务管理中心供稿)
改善护理服务行之“介入”你心,“丝丝”真情——第三师总医院DSA手术室亮出护理新名片
以“责任整体制护理”做起点,以“优质护理服务”为理念,转变服务思想,做精专科护理。近年来,第三师总医院DSA手术室聚焦辖区广大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护理服务需求,以解决服务中的短板为突破口,以“优流程”为抓手,强基础、提质量、促发展,不断将护理工作做实、做细、做优,以实际行动诠释“让护理带着温度、情怀”的信条与宗旨。
DSA手术室,也称介入手术室、导管室,医生在血管造影X射线机的实时动态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疾病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定位准的优势和特点,治疗范围几乎涵盖全身各系统、器官,也是很多急危重症的首选治疗。
在平凡之中长真本领。护士余强是最初介入室筹备者之一,也是科室发展的经历者。他感慨道“介入室现在除了手术量远比前几年多之外,手术的种类也多很多。”随着学科的发展,为满足患者新的就医需求,向临床提供更加优质的介入护理服务,医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科室先后选送多名护理骨干前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兵团第一师医院等国内、疆内知名医院进行介入护理专科学习,逐步形成“一人一专长”带动“人人都擅长”的辐射式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格局。近年来,DSA手术室与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普外科、神经内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等科室密切配合,开展心脏冠脉介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肿瘤介入、静脉治疗导管置入、非血管介入等术式,许许多多个第一在这里诞生,并逐渐走向成熟,填补了多项区域技术空白。

在危急关头显真本事。DSA手术室团队全员都时刻紧绷“24小时待命”这根弦,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斗争,提供全天候医疗服务。连日来,成功抢救了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成功且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反复咯血近2000ml的患者、多发骨折+骨盆骨折伴周围血肿+肝破裂出血的患者、右腘静脉至下腔静脉下段血栓的患者等。急诊手术中高危疑难患者众多,介入护理团队每一次跟台手术都需要做好充分预见性的手术准备,充分准备导管、支架、导丝、球囊等数百种规格的手术材料,同时还要根据实时影像掌握手术进程,迅速应对突发事件。介入护士还要当好“术中心理治疗师”,不断给患者语言安慰和指导,引导患者正确配合手术。护理团队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操作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全力配合术者操作、稳定患者情绪、消除恐惧心理。
在细微之处露真情。新院区搬迁以来,DSA手术室引进了恒温新风系统和手术室集成管理系统,大部分患者都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手术,全面提升了患者的就医舒适度。考虑年老高龄患者较多,护士提前将等候区空调设为舒适体感温度,并在等候区内设有专供患者及家属使用的更衣室和卫生间。由于手术室内温度会对设备运转和图像质量有一定影响,护理团队特别设置了分时段室温调节,即皮肤消毒和手术结束时适当调高温度,冬季时还另配有电暖扇为患者保暖,预防低体温和不适感。同时,还备有一次性纸杯、尿壶等物品供患者应急使用。设有独立的专用谈话间,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带给患者和家属看得见的放心和安心。
四方手术间,三尺手术台,每一例手术成功的背后,都倾注了护士的专业和严谨。做实基础护理,做精专科护理,作美人文护理,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一直以来都是介入护理团队的追求。始于主动,基于专业,终于满意,第三师总医院DSA手术室护理团队将继续与医生密切配合,真诚服务每一位患者,以“小切口”撬动“大健康”。(DSA手术室供稿)
精细化管理----第三师总医院麻醉科开展医院首例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技术
8月8日,第三师总医院麻醉科成功为一名脊膜瘤患者开展了医院首例BIS监测技术。

据了解,患者薛某4年前出现腰腿疼痛,近期疼痛加重伴下肢感觉减退,大小便失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家人的陪同下到第三师总医院脊柱外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患者被诊断为“脊膜瘤”。
为给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治疗效果,第三师总医院脊椎外科团队与兵团第一师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秦智勇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决定于8月8日上午11时10分为患者实施全麻下“椎管内病损切除术”。在麻醉诱导前,医生为患者进行常规监测及BIS监测。在BIS机的协助下麻醉诱导平稳,插管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根据BIS监测评估术中可准确的调整患者镇痛、镇静、肌松药物,使患者无痛深度睡眠中进行手术,也同时满足医生对肌松的要求,手术整个过程十分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安返病区。(麻醉科供稿)
“以仁心仁术造福广大职工群众”——第三师总医院医疗专家赴叶城二牧场、托云牧场开展巡回医疗活动
为进一步推动落实师市党委关于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及拓展医疗业务发展能力,促进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8月9日-12日,师市总医院党委委员张玉坤带领心血管内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超声诊断科等医疗专家一行5人前往叶城二牧场、叶城二牧场三连和托云牧场边防哨所开展巡回医疗义诊活动,为当地职工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此次活动为期4天,共开展医疗义诊3场次,带教指导20余人,累计为400余人提供医疗服务,发放药品3000余元,捐赠制氧机3台。
叶城二牧场三连属于边境连队,距离牧场160多公里,海拔3000至4850米之间,是以放牧牦牛为主的边境畜牧业连队。建院至今,第三师总医院联合叶城二牧场医院常常赴叶城二牧场三连开展巡回医疗服务。援助之初,面临医疗物资匮乏、交通闭塞等种种不便,第三师总医院医疗队以高度的使命责任感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排除万难,为当地患者解除病痛,广受欢迎和赞誉,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朋友医院”。
此次义诊,巡回医疗队驱车近8小时前往叶城二牧场,为周边职工群众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前来就诊的患者中不乏曾经接受过专家治疗的“老朋友”,“专家送来的药物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专家医生诊治很有耐心,让人感动”,医疗队义诊过程中,当地患者纷纷点赞。
托云牧场是兵团唯一以柯尔克孜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也是三师唯一的边境一线牧场,自然条件恶劣,肩负责任重大。医疗队专家充分发挥传统中医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为哨所官兵们和当地职工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医疗队还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开展“疟疾防治”“常见寄生虫病防治”及“常见皮肤病防治”等相关知识的科普。
长期以来,第三师总医院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积极选派高级职称医疗专家下沉至医共体各分院,从日常坐诊到出诊巡诊,从因地制宜开展必要临床救治到如今引进各项先进医疗技术提供更广泛医疗服务,第三师总医院医疗专家前赴后继,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深化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以实际行动体现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医患友好情谊。(党政办供稿)
跨越万里的医学交流 粤兵两地携手提升创伤卒中救治能力

为加快推进第三师总医院创伤中心及卒中中心的建设,提高师市创伤及卒中患者救治成功率,不断推动粤兵两地医疗互融互学。近日,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与第三师总医院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共同举行了题为“创伤及卒中的早期辨别与治疗方案”的线上线下联动授课活动,活动由援疆专家徐镇涛主持。
活动伊始,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黄剑深入解读了《脑出血的诊断与治疗》。黄剑基于最新国际指南,并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由浅入深地为年轻急诊科医师讲述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治方法,为他们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宝贵参考。援疆专家徐镇涛针对《颅脑损伤的早期识别与控制治疗》进行了详细解读,强调了早发现、早检查和早诊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不同时间节点上对救治措施的及时性作出了多次要求,确保每位创伤患者的生命安全。最后,急诊外科负责人谢鹏飞以《多发伤的急救》为主题,通过病例分析形式阐述了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处理流程。
地区医疗服务能力的迅速提升,离不开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共同发展,更离不开医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粤兵同上一堂课”的模式为医学教育及培训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创造了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这种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必将推动两地医疗服务的持续进步与发展,为提升基层医疗技术水平贡献更大力量。(急诊科供稿)
“生命之光 校园守护”第三师总医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应急救护进校园活动
8月14日,第三师总医院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赴图木舒克市第二中学对高一新生开展主题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培训,共计1000余名师生参加。

活动中,示教老师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讲解了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有效止血技巧、科学包扎方法和伤员固定等急救知识,并使用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术实操训练等各项急救操作技能,帮助广大师生掌握基本操作要领。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到了非常实用的急救知识,今后如果遇到了有需要帮助的人,我有足够信心实施正确的救护。”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学习,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了急救知识对于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掌握了紧急情况下科学施救方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师生的自救互救能力,也有助于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护理部供稿)
梁金碧:用心走好援疆之路 同心共筑“生命之舟”

这里离家乡很远,却离家国很近。在第三师总医院图木舒克院区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秉承“舍家为国,倾情援疆”的初心,扎根边疆,为三师图木舒克市医疗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有没有按时服药?”病房里,梁金碧正在认真分析患者病因,针对患者现有情况,对下一步诊疗给予专业建议,耐心为前来咨询健康问题的群众答疑解惑,科普相关注意事项。
梁金碧,副主任医师,于2023年4月来到第三师总医院肾病学科工作,开启她的援疆之路。
谈及援疆工作,她告诉记者,2023年9月,一名21岁的男性患者来医院就诊,患者伴有呼吸困难和全身水肿症状,结合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考虑患者可能有急性肾功能衰竭伴高钾血症、心功能衰竭,需要立即进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据梁金碧回忆:“患者家属因经济原因拒绝转至ICU进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当时病情危重,且转至上级医院路途遥远、风险极高,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为患者顺利置管并进行一次紧急透析治疗。”
患者做完手术后情况明显好转,随后医院经过进一步检查评估后,考虑患者肾功能衰竭已达到终末期,且为慢性,需要建立长期血液通路。在患者和家属的选择及信任下,梁金碧与部门医生研讨病情、研究治疗方案,为患者完成首次长期血液透析置管术。

从去年4月到现在,在梁金碧的悉心指导下,徒弟王立祥在专业技术领域取得长足进步。日常工作中,王立祥对每位患者都很用心,每次梁金碧检查患者病情过程中,他熟知患者的各种注意事项,接下来需要做的相关检查、用药情况等。梁金碧开心地说:“虽然这边医疗技术水平条件没那么好,但是医生非常好学,无论讲授什么知识都能很快吸收。通过一年多‘传帮带’,他们专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这是我来这一年半以来最开心的一件事情。”
经王立祥描述,今年有一件事让他记忆深刻。有位患者84岁高龄,入院时已经重度贫血,需要输血治疗,由于患者年纪较大,并有房颤病史,输血风险很高。当天晚上11点多检验结果出来后,他及时与梁金碧沟通患者情况。梁金碧立即骑着共享单车赶往医院,并及时制定治疗方案,一直到晚上一点多患者休息以后,她才回去休息。
王立祥说:“梁主任是一个平易近人、尽职尽责的医生。工作中,她对每位患者的诊疗方案烂熟于心,对诊疗工作总能提出宝贵意见。”
除日常工作外,梁金碧还积极参加义诊活动,针对每位患者的疑问、病情做出系统解答和处理,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级的医疗就诊服务,将医疗惠民政策送到基层。梁金碧表示,这种义诊活动非常有意义,来到三师不虚此行。
援疆是一段人生历程,更是一种精神传承。自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来自广东的一批批援疆医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在不同医疗工作岗位上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为推进师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遇鉴唐王城)
主编:尹颜新 潘惠忠
编辑:马 维 赵治军 武旭斌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2024年8月 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