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与中国2016”系列讲座第14讲
施寒微:做中国人还是做德国人?有关现代化进程的非同时性研究
10月28日下午,“全球史与中国2016”系列讲座第14讲在图书馆三层报告厅举行,德国图宾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施寒微教授(Helwig Schmidt-Glintzer)为全校师生带来了题为“做中国人还是做德国人?有关现代化进程的非同时性研究”的讲座。我校各语种专业的百余名中外师生共同聆听了讲座,并与施寒微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讲座由全球史研究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施寒微从“整体性”、“精英”、“欧洲的中国形象与汉学研究”、“文艺复兴”四个视角展开话题。他关注的出发点在于,正如300年前的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所问的那样,中欧双方怎样相互参照借鉴?或者说如何实现“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他指出,文化多样性的背后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能否刻画出人类的整体性?他认为,欧洲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恰恰反映了通过他者来确立自我身份认同,因此应该将欧洲的现代化放在文化多样性和整体性的语境中来看待其成就。近代以来,欧洲人对中国有很多误读,不过中国士大夫的精英形象一段时间里在欧洲成为一种承担人类责任的理想榜样,但总体来看,中国形象往往是其自身的投射。汉学在研究主体以及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背景之下也经历着动态发展的过程,不过当今汉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保持解读他者与反思自身视角的独立性。“文艺复兴”(Renaissance)原本是描述历史上欧洲思想文化变动的内涵丰富的概念,但如果从其所反映的核心“革新”来看,中国历史上也存在多次的“文艺复兴”。施寒微还简要介绍了胡适 (1891-1962)利用该概念阐释其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构想。最后施寒微主张,人们可以期待着超越原有形式的“文艺复兴”,它不再将自我和他者截然分开,而是平等的作为同一整体,这其中中国或许可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施寒微教授从这四个相互独立而又内在联系的视角向听众阐述了历史上中欧文明之间的相互观照与影响,其清晰的思路和反思精神给听众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讲座结束后,多位教师和同学还意犹未尽,继续与施寒微教授进行交流探讨。

(全球史研究院 庄超然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