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斌: 学术著作翻译(外译中)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为例
11月9日下午,“全球史与中国2016”系列讲座第16讲(总第29讲)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历史教研室主任刘悦斌教授为全校师生带来了题为《学术著作翻译(外译中)的若干问题——以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为例》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刘悦斌教授是英国汉学家蓝诗玲(Julia Lovell)著作《鸦片战争》(The Opium War)一书的中文版译者,在翻译外文著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本次讲座中,刘教授从翻译对文化的贡献、学术翻译的要求、译者所需条件以及学术翻译应有的态度等方面展开。他从中国历史上几次翻译高潮开始,以两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清末民初以严复、林纾为代表的对西学著作的译介、新中国成立后丰硕的汉译成果为例,介绍了翻译对中华文化的重大影响。据此,刘悦斌教授提出了学术翻译的要求:严复的“信达雅”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但是对于学术翻译,鲁迅的“信”和“顺”应视为翻译原则,二者矛盾时,“宁信而不顺”,信是第一位的。这对学术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对原文有深刻理解之外,能用汉语进行精准表达。但术业有专攻,译者并不能驾驭所有的翻译,有些精专的作品还是需要专业人士来翻译。

此外,刘悦斌教授还着重讲解了翻译中对专业问题的处理方式,比如引文回译的问题、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机构名、书报名)翻译的问题等。他认为,当下许多学者或研究人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有点草率。刘教授援引了大量当前译作中出现的比较“可笑”的错误,并据此提出了对待学术翻译应有的态度,即翻译是一件很难做好的事情,学术作品的外译亦是如此。译者除了平时不断积累之外,还要勤查勤问,对学术应当抱有敬畏心和责任心。
刘教授精彩的讲座给听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互动环节中校内外师生就作品的可译性、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问题与刘悦斌教授和李雪涛教授进行了交流。至此,“全球史与中国系列讲座”第16讲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12月6日,“全球史与中国系列讲座”还将追加第17场,欢迎校内外师生前来聆听。

(全球史研究院黄畅、王嫣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