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
2017年4月26日下午,“全球史与中国2017”系列讲座第4讲(总第34讲)在图书馆三层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希为大家带来题为《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此次讲座王希教授主要介绍了美国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趋势。他首先对世界史和全球史概念的区分和联系做了说明。国内历史学界通常用两个概念——“中国史”、“世界史”——来对历史学科做大致的分类。中国史似乎没有太多的歧义,凡是中国“内部”的历史都属于中国史的范畴,中国以外的历史(国别史、地区史等)就属于“世界史”的范畴了。国内很多大学的历史学系都是这样划分的,人才培养、学位计划的设定也都是按这个思路。国家颁布的一级、二级学科的分类使用的也是这样的概念。仔细分析起来,这样的划分是有问题的,好像世界中没有中国,中国不属于世界一样,缺乏一以贯之的理论框架来把世界各国的历史和中国历史连贯起来。所以,世界史应该如何教,教材应该如何写,世界史的教学应不应该包括中国史,都是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的问题。这种情况在美国同样存在。相对于世界史,美国史的研究无论在研究人数和大学里的科系划分都处于绝对的大多数。
这种划分以国家史(national history)为底线,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历史研究的规范,是一种人为的政治建构,即便是对世界史的研究也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看世界的视角受国家史的影响。因此,各个国家的历史都显得很特别,强调自己的历史经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历,不同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经验。但对于什么是世界历史的普遍经验和规律,全世界历史学家并没有共识。冷战结束后,全球史开始兴起,成为全世界历史学家关注的研究方向。国内像北外、首师大等学校都建立了全球史的研究机构,美国哈佛大学也作出了转向全球史研究的尝试。
在全球史成为关注点之前,美国史学界在1960年代之后把外交史逐步转变成对外关系史,扩展了外交史的内容。后又被改成国际史、跨国史。哈佛大学日裔美国历史学家入江昭(Akira Iriye)教授曾对国际史、跨国史和全球史做出定义,从他的定义中可以窥见全球史概念的由来,即从外交史到对外关系史到国际史到跨国史再到全球史,学者的研究在一步步扩大。
全球史和世界史的区别在哪里,他们之间是否有共通和重叠的地方?研究的范围、主题、材料和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全球史是不是包括了被传统世界史和国别史排除在外的环境、疾病、气候、生态、地址、自然等等,是研究全球史的学者需要考虑的。全球史成为一个热门的领域与全球化的进程之间关系密切。全球化的进程从地理大发现就开始了,但其发展的过程被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所节制。如果把过去500年的历史重新划分,王希教授认为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490年-1790年是全球化进程中帝国争霸的时代;1790年-1990年是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时代。这两个阶段催生了权力以及保证权力长期性和永久性的保障机制。“国家”被发明,成为保障权力稳定的基础,作为一个组织和获取资源的工具,这是基于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全球化进程。在过去20年出现的全球化进程不同于之前,是带有全球关怀的,国家利益已不是唯一的驱动力。

美国史研究的国际化是美国学界内部自我反思的结果。国际化提出要在美国史研究的思想、主题、材料、内容等方面跳出国家史的窠臼,将美国史的研究放在一个更大的世界性的或全球性的背景之下去研究。研究者不是只局限于美国学者本身,也包括非美国的美国史研究者,可以给美国史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解读,改变美国人对本国历史的认知,从而认识到世界和美国间的密切关系,并培养具有全球思维的世界公民。
全球史的研究不仅是一种方法论的转向,更是认识论的转向。为什么美国历史学界会提出这种思路?这涉及到史学与政治的关系。美国一方面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另一方面美国历史一直带有一种美国例外论的色彩,坚守孤立主义。
王希教授对美国史学的发展做了简单回顾,从早期美国的绅士学者到经过专业训练的美国历史学者再到不同学派的出现,都仍然把美国历史看作是国内经验的反映,没有把美国人的历史和世界联系起来。冷战后,多元化的文化和围绕多元主义的辩论迫使美国历史学家开创新的研究模式。史学的碎片化和全球化的现实成为美国史学界把美国历史研究推向国际化的动力。
讲座结束后,现场的老师和同学还意犹未尽,就特朗普当选对美国史学的影响、美国大学的历史学教育等问题与王希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
美国史研究国际化的一些代表性成果:
1. David Armitage,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 Global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 Thomas Bender,A Nation among Nations: America’s Place in World History (New York: Hill and Wang, 2006)
3. Daniel T. Rodgers, Atlantic Crossings: Social Politics in a Progressive 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4. Victoria de Grazia, Irresistible Empire: America’s Advance through 20th-Century Europ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5. Mary L. Dudziak, Cold War Civil Rights: Race and the Image of American Democrac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全球史研究院 张子伊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