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交织的中国:“交叉史”概念和如何书写中国与世界相交织的历史

    5月11日(星期四)下午,本学期“全球史与中国2017”系列讲座第5讲(总第35讲)在图书馆三层报告厅举行。受邀参加本次讲座的嘉宾是德国历史学家、汉学家、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德方院长培高德(Cord Eberspächer)教授,他的报告题目为《“交叉史”概念和如何书写中国与世界相交织的历史》。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也出席了本次讲座并担任主持。

 

        培高德教授开篇便提出本次讲座的核心问题:在旧有的资料和方法已经日趋淘汰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在全球化的时代用新的方法、理念和视角书写历史?随后,他用具体例证对几个概念的使用年代进行了简要梳理,它们分别是:欧洲史(European History)、世界史(the World History)、历史比较(Historical Comparison)、国际史(International History)、跨国史(Transnational History)等。他指出,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趋势,要解决当代极具复杂性的历史研究问题,我们需要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在这一基础上,培高德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历史学家如何将本国历史与全球历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随后,他提出了本次报告的核心概念——“交叉史”(Histoire Croisée)。在这一历史研究的新视角下,他运用一系列例证强调了“比较(Comparison)”和“联系(Relation)”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理解相关概念。培高德教授通过展示原始典籍和档案文献的图像资料,详细讲解了几个典型的中国与世界历史相交织的研究案例,大部分案例均与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与世界密切联系的时代相关。

 

    

 

        在本次讲座中,培高德教授从问题意识、全球视角和超越贯通的立场出发,运用生动而切实的案例研究和丰富详实的原始文献,为听众逐步构建出一个“交叉史”的历史研究框架,以及如何在这个框架下,从多种视角出发书写和研究中国与世界相交织的历史。他的讲座既有宏观的史学理论和史学观点,又有基于档案文献的个案研究,体现了一个历史学家的良好学养。

        讲座结束后,现场的教师和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继续就若干历史研究的相关问题与培高德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全球史研究院 罗薇 供稿)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