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碧士:中医与西医——早期的相遇?
2017年5月17日,“全球史与中国2017”系列讲座第6讲(总第36讲)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举行。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名誉教授、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原校长腊碧士(Alfons Labisch)教授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医与西医:早期的相遇?》的讲座。我校各语种专业的百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讲座,并与腊碧士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讲座由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腊碧士教授在Paul U. Unschuld教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根据现在的研究,存在一种必然的趋势,即不同传统的医学之间在早期存在一种相关性。那么,这种必然趋势是否真实存在,如何解释,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根据现在的研究,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那么,这种情况是否存在,如果存在,传统又是怎么改变的,传统和现代之间有什么区别?
腊碧士教授从全球史的视角,对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与古希腊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核心概念的比较,腊碧士教授认为,从源头开始,中西的医学传统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仍然不同;存在潜在相似性的观点是当下研究的基础;即使是表面的相似性,实质上来说,也只是偶然的,从内容上来说,中西医的内涵和应用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早期潜在相遇可能性的轨迹,目前是无法进行追溯的。

讲座结束后,多位教师和同学还意犹未尽,继续与腊碧士教授就中医和西医、中医本质、医学大数据研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全球史研究院特聘专家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泰国国际佛教大学校长魏查理(Charles Willemen)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的多位教授参与讲座,并与腊碧士教授展开深入讨论。
(全球史研究院 潘瑞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