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章:前近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
2017年5月19日,“全球史与中国2017”系列讲座第7讲(总第37讲)在逸夫楼一层会议室举行。关西大学文学部名誉教授、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亚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松浦章(Matsuura Akira)教授用日语为北外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前近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的讲座,讲座由全球史研究院柳若梅教授主持。
松浦章教授首先讲述了中国在汉朝时与大秦的交流。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国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献象牙、犀角、玳瑁等礼物(《西域传》)。这是欧洲国家使者访问中国的最早记录。其后正史又载大秦商人来到交趾。此地当有东亚海域的重要港口。

接着,松浦章教授向听众们介绍了东亚各国的传统船只的特点及其海上交流的情况。根据史料的记载,中式帆船与日式帆船的桅杆悬帆位置不同,可以获得更大的帆力,航行速度更快。朝鲜向德川幕府派遣的通信使所乘之船与中国船只略有不同。朝鲜有渔船以及海运大米的漕船。而日本遣唐使船以及朱印船贸易所用的荒木船体量大,可适应远海航行。江户时代实行海禁,日本人不得出海远航。弁才船为大型木帆船,是日本近海航行的主要船形。此船促进了日本国内商品经济发展,如产于北海道的海带可以被运送到大阪市场。
随后,松浦章教授重点介绍了江户时代的日本与清朝时期的中国的贸易情况。江户时代,长崎为唯一对华通商口岸。中国船只从江浙沿海出发,抵达长崎。商人中既有官商,又有私商,所乘船只主要为沙船和广船。日本向中国出口的货物主要有铜和海产品。铜为铸币之材,从日本进口铜要比从云南运送铜更便捷。但幕府后来控制铜的出口,江户后期海产品逐渐超过了铜,成为日本的主要出口物。中国主要向日本出口砂糖(由于日本当时无法自制)。这样的日中贸易大约持续到鸦片战争。
最后,松浦章教授指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也保持着贸易往来,进出口货物种类繁多。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蒸汽船开始在东亚海域从事贸易活动。1875年,日本三菱邮便汽船公司开通了长崎到上海的商路。
讲座结束后,多名来自校内外的同学与松浦章教授就东亚海域的书籍交流、地名等问题进行提问并展开深入讨论。提问环节由北外日研中心的徐仕佳同学进行全程翻译。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徐仕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