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院举办第二期概念史工作坊

2018 年1 月8 日,由我院概念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概念史工作坊第二期:概念与近代性的获得”在北外国际大厦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由北外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北外历史学院讲师褚丽娟、董成龙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方维规分别作报告。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北外概念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国威,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扬宗,北外日语系副教授戴秋娟,北外历史学院副教授顾杭,北外历史学院讲师杨钊参与对谈;梁漱溟先生之孙梁钦宁先生也莅临现场。
首先,褚丽娟老师做了题为《回归借词“博爱”:基于中日间知识迁移视角的考察》的报告。褚老师首先提出自己从事概念史研究的困惑:“概念史研究中能够使之区别于观念史和词汇史的元问题是什么?”接着,她谈及自己正在梳理近代“博爱”概念在中日间的知识迁移过程。其线索主要有“博爱”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使用、日本对“博爱”的使用、以及“博爱”在20 世纪初汉语世界的运用,从而得出结论:博爱是一个“回归借词”,是近代欧亚间、中日间知识迁移的内容之一。接下来她的论文想讨论的问题是,“作为现代概念的博爱是如何在近代生成的?又如何参与到民国时期伦理学、国民性改造的讨论当中”。
之后,董成龙老师做了题为《梁漱溟的“建国运动”》的报告。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已发表在学术集刊《跨文化对话》(第37 辑)的同名论文。他拈出梁漱溟作品中的关键词“建国运动”,试图在思想史和政治史的框架下加以理解,指出梁一生两次使用该词,一次用来形容自己在1930 年代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农业化),是逆转“新文化运动”(西洋化—世界化)的“新文化运动”(中国化);另一次指称1949 年之后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工业化)。董老师指出,梁先生虽然与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方略不同,却高度一致地要从人心入手。
最后,方维规教授介绍了自己尚未付梓的《臆断生造的“剑桥学派概念史”》一文。该文正本清源,破除中国学界对“概念史”学术源流的一些误解。方教授指出,一些中国学者误以为国际学界形成两大概念史学术流派,一支在德国,一支在英美;然而所谓“剑桥学派概念史”实际是“英美政治思想史”,与德国的“概念史”不同。相信这篇文章会引发有关“概念史”、“观念史”和“思想史”的若干讨论,推动汉语学界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