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施耐德:何为现代?何为保守?

 

    2018年3 月22 日下午,应北外历史学院之邀,德国哥廷根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汉学系主任施耐德(Axel Schneider)教授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发人深省的讲座,讲座的题目是《何为现代?何为保守?》。这是“全球史与中国2018”系列讲座的第1 讲 ( 总第49 讲)。施耐德教授是德国波鸿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荷兰莱顿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现代中国史、思想史、科学史、政治学。讲座由历史学院顾杭副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施耐德教授提出,保守主义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经常由于意识形态因素而被扭曲理解。要理解何为保守主义,就要理解它所要反对的是什么,亦即要理解何为现代性。施耐德教授对现代性理论中的非文化性理论和文化性理论等分别予以解释,并进一步介绍了现代性的历史渊源、全球传播的过程。他认为,现代性的真正核心在于四个方面:对象化;进步的概念;自我授权;戏剧性。对象化指人与世界已经成为人类主体的对象。进步的概念不仅仅是指改进,而且指不断地加速、效率的提高,以及全新的时间观念。自我授权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要依据人类的尺度来进行评判。戏剧性指人类行为的自然性逐渐消失,拥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这几个现代性的核心问题适用于全球,也正是全球各国的保守主义所反对的。那么何为保守?施耐德教授提出,保守主义所怀疑、反驳的是人的理性的普遍性与可靠性,保守主义大致可分为两个派系:宗教的或称古典的保守派;基于文化传统的历史的保守派。同时,还应对保守派与文化民族主义做出区分,后者是提倡积极发展现代化的。施耐德教授进一步提出,近现代中国的保守主义主要是非政治性的,始终处于边缘性地位,到1940年代为止对进步的批判基本有四种不同类型。在全球面临各种危机的今天,保守主义不能有效应对危机,但通常可以解释危机。任何理论都一定会带有它来源地的特色,现代性这个概念也不例外,具有很明显的西方色彩,然而它已传播至全球范围内,因而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应特别注意的是考察该理论在哪些方面对全球各国均具有价值,应尽量放宽学术视野,跨区域、跨学科、平等地开展学术研究。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