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全球史与新的多中心方法——世界网络体系中的欧洲、亚洲和美洲

2018年4月19日下午,应我院邀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马龙(Manuel Perez Garcia)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视角新颖、引人入胜的讲座。讲座题目为《全球史与新的多中心方法:世界网络体系中的欧洲、亚洲和美洲》,这是“全球史与中国2018”系列讲座的第2讲(总第50 讲)。马龙教授在意大利欧洲大学学院(Europe University Institute)获得博士学位,曾在中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多地留学或访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全球史、经济史、国际关系史、跨国与比较历史、东亚与中国历史等。讲座由历史学院讲师杨钊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马龙教授向我们展示他所主持的项目(GECEM)的一项成果,即《全球史与新的多中心方法:世界网络体系中的欧洲、亚洲和美洲》(Global History and New Polycentric Approaches:Europe, Asia and the Americans in a world network system)一书的主要内容。马龙教授指出,该书的目的在于进行“去中心化”,特别是欧洲中心主义,采取新的叙述方式,将重点从过去的地中海国家和英国转移到过去的“边缘地区”在世界历史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到来的,是对于新的国家历史叙述的要求,人们开始将目光放到东亚、东南亚和美洲。
在史学研究中有许多著作试图解决所谓的“重大问题”(big question), 如“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国家和中、日、印等国发展曲线之间的断层是如何产生的?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美洲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在中国讨论热烈的“李约瑟难题”:为何中国的科技领跑千余年,但是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却在欧洲率先产生了?马龙教授认为,前人研究侧重于大洲之间的联动,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微观层面的研究,例如不同社会集团的消费水平等,而这正是本书试图填补的学术空白。马龙教授希望通过特定的微观案例研究和微观层面的对比研究,从个案入手,观察过去不同社会的消费水平和行为变化,从而确定一个社会繁荣与否。这种微观指标较之GDP 之类的总体指标更能体现出社会中的群体有多少财富,从而可以更加客观地评判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
接下来,马龙教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所确立的对象和采用的指标,包括不同货物,如瓷器、丝绸以及银币等在中、日、欧之间的贸易和传播,以及葡萄牙商人在明朝与不同群体的交互和融合等等。马龙教授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资料,包括亚欧美各国的多语言材料、翔实的数据,还有各种资料整合和分析工具,展示了其强大的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