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扬宗:关于清末民初中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研究

2018年4月26日下午,应我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4 月26 日下午,应我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王扬宗教授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给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关于清末民初中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研究》的讲座。这是“全球史与中国2018”系列讲座第3 讲(总第51 讲),本次讲座由我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王教授首先分享了自己最初与清末民初中小学教科书接触的经历。1995 年王教授在上海辞书库工作期间,用于放置闲置图书的仓库要被腾出对外租用。王教授在阅读藏于仓库中的资料后建议将其保留下来,同时也告知了当时国内外对清末民初中小学教科书感兴趣的同行前来查阅资料。这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对清末民初中小学教科书研究的兴起,关于这一课题的书籍、论文与科研项目也逐渐增加。最近的有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年出版的《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以及201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整理与研究”重大项目等。
讲座主要从新学制与教科书、名词术语与科学语言以及教科书与科学传播三个方面展开。首先,王教授指出从近代科学史的角度考察,教科书的传播是整个近代科学形成以来非常重要的科学传播途径。从1905 年废除科举之后,中国实行新的教育考试制度,到现在已有110 年的历史,从此科学教育成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20 世纪30年代,科学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逐渐确定了下来。生于19 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普遍经历了“学习的转折”,这些知识分子包括毛泽东、郭沫若、胡适、翁文灏、蒋介石、竺可桢等。在1903 年到1904 年期间,他们的学习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始进入新式学堂学习。随着清末民初教育革命的开展,新的教育制度得以推行,各地新式学堂纷纷涌现,科学被纳入了新学制的各种教育之中。但是真正的高等教育要到五四运动之后才得以形成。20 世纪初期中学教科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各行其是”,主要来源有中国留学生的编译、学部审定、教育部审定以及出版社之间的竞争。1905 年以后,清政府成立了学部,后来民国在此基础之上成立了教育部。任何人或机构都可以参与编写教科书,但要经教育部审定后才可以出版发行。中国新教科书的印刷发行促使当时的出版社采取了新式的印刷技术与排版方式,也使得新教科书中的科学语言进入中国。
其次,中国留学生在将国外的科学教科书译介进中国时,大量的外语词汇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科学舶来词汇对汉语科学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翻译名词术语与规范科学语言的过程中,墨海书馆等传教士机构、江南制造局、益智书会、博医会、科学名词审查会、教育部国立编译馆以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不同时期都担负起构建汉语科学语言的责任。
最后,王教授谈到了教科书与科学传播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是全球化的重要动力,教科书的传播是科学传播的重要途径。清末民初中小学的教科书与近代中国人的科学观念(包括科学真理观、科学的本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等等)的产生关系密切。基于科学教科书的本土化问题和对教科书与全球化关系的思考,王教授提出了“科学是否已经成为了当代科举?”和“如何改造当代学术语言,融入全球学术创新?”的问题,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