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研究院举办第一期留学史工作坊

2017 年10 月28 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留学史工作坊第一期:知识迁移·留学史·方法论”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严安生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李雪涛教授、南开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杜卫华副教授做主旨演讲,由全球史研究院杨钊老师主持。
工作坊开始后,李雪涛教授首先解释了举办此次留学史工作坊的原因和必要性。李雪涛教授提出,留学史的研究是全球史视野下区别于国别史的一个重要研究角度,目前仍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当前中国的留学史研究大多关注留学生回国后和出国前的情况,而相对忽略了对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的受教育状况和知识谱系的形成过程方面的研究。
之后,严安生教授以其在日本出版的两本著作为线索,详尽而风趣地论述了他在留学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严教授从个人的留学经历出发,讲述自己如何亲身体验晚清民国时期留日学生的精神传统,并由此出发开始了对留日学生精神历史的研究。在《日本留学精神史》一书中,作者将留日学生做了代际的划分,并对两代留学生在精神上的不同特点进行了精辟的概括。最后,他还提出了一些在留学史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短暂休息后,李雪涛教授进行了《从陆懿的几份文献看留学史的研究》的主旨演讲。首先,李雪涛教授介绍了曾经震惊中外的“桂林号”事件,通过几份文献和档案详细梳理了“桂林号”事件的具体情况,并引出了本次演讲的主人公—近代名医陆仲安之子陆懿。李雪涛教授还展示了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的关于陆懿的档案资料,并探讨了陆懿作为诗人、汉语教师和波恩大学汉学博士在留学史以及中德交流史中的地位。另外,李雪涛教授也向我们简要介绍了知识迁移与留学史之间的关系。最后,李雪涛教授提出了将中外史料相结合,从具体事件出发,接续上留学生出国前后在知识谱系上的断裂,并最终将留学史纳入中国近代史乃至全球史之中的观点。
随后,杜卫华副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档案与留德学生研究》的报告。杜老师首先提出了留学生研究和华人华侨之间的关系,简要介绍了中国留学德意志的第一人—陈观海的情况和对他的研究方法,并向我们展示了留学生研究和华侨研究的一些书籍和资料。接着,杜老师介绍了普通汉学资料和柏林档案馆、联邦档案馆以及其他档案馆的资料,为在座学者和学生日后进行德国和中国学生赴德留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主旨演讲结束后,顾杭、张霖、杨炳菁、杨钊、董成龙和褚丽娟等与会学者从不同方面就三位老师的主旨报告的内容进行了评议,并提出了相关问题,与主讲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