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章永乐:国际体系与宪制选择—以康有为思想为例

 

 

    “全球史与中国2017”系列讲座第17 讲(总第47讲)《国际体系与宪制选择—以康有为思想为例》于10 月26 日下午在我校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举办。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章永乐,主持人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本次讲座同时也是对章永乐老师今年8 月出版的新书《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主要内容的介绍。
    章永乐首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中国晚清民初立宪派对欧洲列强建立的维也纳体系,尤其是其以君主制为主流政制这一特征的认知,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宪制主张和修辞策略? ”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章永乐首先指出,地缘政治与国际秩序演变会对国内的政治制度造成一定影响。比如19 世纪欧洲列强对殖民地国家的干涉,二战后德、日、一系列东欧国家的宪制变化,冷战后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的干预。将目光投向19 世纪末的中国,康有为等清末思想家在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试图调整经学体系,将“西学”囊括进儒学之中,以维持儒学“万世法”的普遍性。这一时期的欧洲国际体系是“维也纳体系”,它重新划分了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建立了王朝国家相互协调、共同镇压民主革命的机制。该体系虽由后世命名,但它的发展、衰落过程却在当时深刻影响着康有为的思考与写作。
    直到1914 年一战爆发,维也纳体系都保证了欧洲的基本和平,欧洲列强得以在世界范围扩张。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盛行,欧洲以自己为模板设立了“文明标准”,划分了文明的等级。康有为充分认识到这一等级的存在,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表达了对中国文明层级地位下降的担忧:“(欧洲)昔视我为半教之国者,今等我于非洲黑奴矣......”而应对之法,一是变法自强,二是利用列强内部矛盾。他观察到1871 年统一的德国正在崛起,对德国实行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寄予厚望,并大胆猜想德国统一欧洲。然而一战德国的战败,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迫使康有为推翻之前对列强的幻想。但是,尽管一战结束后维也纳体系为凡尔赛体系取代,康有为仍然未认清世界上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独立民族国家纷纷兴起的国际形势,他试图在中国重复欧洲列强的殖民帝国模式,却没有看到处于边缘地位者的反抗所隐藏的强大力量。
    最后,章永乐指出,当今国际体系也在发生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正在下降,新的力量也渐渐活跃起来。由此,他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在当今国际体系再次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能否避免重蹈康有为当年的覆辙?
    李雪涛教授做了精彩的总结发言之后,台下师生踊跃提问,与章老师积极互动。听众纷纷表示章老师视角独特新颖,选题极具现实意义,语言幽默生动,整个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