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戴默尔:近代早期欧洲对中国的报道

2017年9月15日下午,德国慕尼黑联邦国防大学近代早期历史所教授沃尔特·戴默尓(Walter Demel)应邀在我校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近代早期欧洲对中国的报道》的英文学术讲座,这也是“全球史与中国2017”系列讲座第13 讲(总第43 讲)。本次讲座由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众多师生到场聆听,现场座无虚席。
沃尔特·戴默尓教授是德国慕尼黑大学历史学博士,日本大阪市立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客座教授。研究领域是近代早期欧洲史,近代中德关系史。
讲座伊始,戴默尓教授提出一个问题:近代早期欧洲对中国的报道可否作为日后描述中国的样本?戴默尓教授娓娓道来,结合自己的研究对该问题做了充分的解答。继而,他详细解读了本次讲座的三个问题:近代早期欧洲对中国报道的构成和接受,最有影响的相关报道,以及这些报道的主要内容。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戴默尓教授介绍了近代早期欧洲对中国旅行报道的来源,重点阐释了他关于这些报道“有效性”的研究,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接着,戴默尓教授详细分析了制约上述旅行报告“有效性”的众多因素,建议大家要多方面、多角度看待该问题。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戴默尓教授介绍了近代早期欧洲对中国旅行报道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创作这些旅行报道的人员组成及其活动轨迹。戴默尓教授重点介绍了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Juan Gonzalez de Mendoza)、乔凡尼·彼得罗·马菲(Giovanni Pietro Maffei)、利玛窦(Matteo Ricci)和卫匡国(Martino Martini)等人的旅行报道作品,指出他们所描绘的中国人大多具有“懒惰”和“愚昧”的标签。同时,戴默尓教授也指出近代早期欧洲对中国报道的作品畅销不衰,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欧洲大众。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戴默尓教授阐述了这些报道的内容,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详细论述:中国人的外貌特征,风俗习惯,军事品质和能力,手工、技术和艺术技能,知识能力和教育标准以及社会政治秩序。最后,戴默尓教授指出:随着中国国内宗教政策的改变,加之封闭的政治理念和随之而来的落后经济,欧洲对于中国的印象也不断改变。
戴默尓教授在整场讲座中提供了众多的历史事实,以全球史视角详尽地分析了近代早期欧洲对中国的报道,并且展示了大量的精彩图片,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听众的热情和积极性。讲座结束后,戴默尓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针对同学们的提问给予了精彩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