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奇:“天地革而四时成”— Wilhelm-Baynes 英译《易经》
对《革》《鼎》二卦的诠释

2017年9月12日下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韩子奇于我校逸夫楼一层会议室做了题为《“天地革而四时成”— Wilhelm-Baynes 英译〈易经〉对〈革〉〈鼎〉二卦的诠释》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是“全球史与中国2017”系列讲座第11 讲(总第41 讲),由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韩子奇教授首先介绍了《易经》Wilhelm-Baynes译本的基本情况及其产生的背景。该译本先由中文译为德文,再译为英文,是目前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易经》译本。这一译本的形成跨越了三个文化区。第一个文化区是中国,德国传教士、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一战后产生的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失望情绪,在尊孔复古的中国保守派人士劳乃宣的指导下着手对《易经》进行德语翻译。第二个文化区是德语区—德国与瑞士。首先,译者卫礼贤深受德国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影响。而其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接触到了《易经》译本,认为《易经》与其分析心理学的观点十分契合,对其十分推崇。第三个文化区是美国,荣格特别将此书介绍给贝恩夫人(Cary Baynes)翻译为英语。贝恩夫人是德裔美国人,将大量的荣格著作翻译为英语,与荣格关系密切。此时美国处于二战结束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高度的商品化造成了人的异化,反主流文化的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上思想上也存在着种种矛盾,因此对东方文化的译介,尤其是对以“变”为名的《易经》的翻译,在变化的美国社会中很有共鸣。
接下来,韩子奇教授以《易经》“革”、“鼎”两卦为例,介绍了该译本对中国古籍的创造性诠释。“革”与“鼎”两卦,爻的排布是上下相反的,两者关系是“革去故而鼎取新”,是破而后立,相继相连的过程,因此译本将“革”“鼎”两卦合译。卫礼贤以政权更替之道来解释两卦的卦辞,认为建立新政权要讲究时机、领导才能,最后要做出具体成绩。韩教授又举出了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的类似观点:以暴力建立政权后更重要的是以福利巩固政权。
讲演结束时,韩教授总结道,《易经》Wilhelm-Baynes 译本体现了“文本、读者与时代的三元互动”,文化差异促进了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