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历史学院举办第二期留学史工作坊

 

    2018年6月2日,由我院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留学史工作坊第二期:知识的环流与第一代留日学人——《近代中国人留日精神史》新书研讨会”成功举行。本次工作坊请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前主任严安生教授、我院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李雪涛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王颂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戴秋娟副教授,由历史学院杨钊老师主持。
    2017年10月28日举办的第一次留学史工作坊从留学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层面进行了讨论,本次则主要围绕严安生教授的《近代中国人留日精神史》一书,具体研讨留学史和留日学人等相关问题,主题是“知识的环流与第一代留日学人”。
    工作坊开始后,严安生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和思路,特别对该书的问题意识来源进行了解释。严老师结合自身的学术背景,讨论了题目中“精神史”的内涵,以及该书在学术领域中的大致定位。随后,严老师解释了书中所述留日学人在面对和研究西学时采用的方法论,第一是文明冲击的方法,第二次是探索历史的潮流和现场是怎样形成的,第三是形象学的方法,探讨关于中日之间的相互印象。最后,严老师从历史学、价值观等角度探讨并论述了这本书的贡献和不足,并提出了对将来学科发展的期望。
    王颂教授对本书的意义进行了评述。王教授认为,这本书首先对于了解中日关系史有重要意义,书中所研究的时段正是中国对日本印象最重要的定型阶段,因此有助于我们反思今天的形势格局,对日本的角色和地位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其次,这本书对了解中国近代史和近代化过程也非常重要,因为中国的近代化不仅是器物的变化,也包含精神层面的演变,书中进行的研究对我们捕捉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精神演变有很大帮助。最后,这本书所涉及的远不止中日两国,从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化史和留学史的角度看,对于国家间相互关系和文化影响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最后,王颂教授从学科的当下意义和发展方向两个角度提出了对人文学科发展的期望。
    李雪涛教授首先介绍了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中心的研究旨趣,以及本次留学史工作坊的缘起。随后,李雪涛教授从知识迁移的角度,将留学史简要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内部研究包括学科和知识迁移本身,外部研究包括政策、留学生的生活、归国成就等。随后,李雪涛教授结合中日交往的历史探讨了中日两国的交往互动,并分析了严老师新书中的各个关键词,包括“留学”一词的词源考察、“精神史”研究在中日的接受和发展,并由此引到留学史的发展历程。之后,李老师进一步深入发掘了新书中体现的研究取向和思路。最后,李老师结合《近代中国人留日精神史》谈了严安生教授的心路历程、书中呈现的多种多样的场景,以及这本书其他的一些独特之处。
    短暂休息后,戴秋娟教授的发言则更多的集中于严老师在这本书中传达的精神。戴老师首先回忆了在日本学研究中心的学习和工作中,与严安生教授和其他日本学术大家的交流经历,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严老师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学术后辈的关心,以及在日本研究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随后,戴老师提到了自己阅读这本书的经历,以及对学生应如何阅读该书的一些建议。最后,戴老师结合书中的内容,阐发了当时留学生的精神,以及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如何继承这种精神。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