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概念史工作坊第三期回顾:美育还是教育?

          ——以蔡元培和吴雷川的完全人格培育为焦点

 

    2018年7月2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概念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概念史工作坊第三期:美育还是教育?——以蔡元培和吴雷川的完全人格培育为焦点”在北外国际大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北外历史学院概念史研究中心讲师董成龙主持、中心讲师褚丽娟作引言人,并请到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彭小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李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概念史研究中心主任李雪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靖参与讨论。

 

    

 

    北外历史学院的褚丽娟老师首先作为引言人做了与本次工作坊同题的主题演讲,她向我们介绍了本次工作坊论题的缘起,并对吴雷川、蔡元培二人的思想和生平同异进行了比较,并引申出本次工作坊的问题。褚丽娟老师认为,吴雷川和蔡元培两人具有相似的背景,在相差不远的生卒年中,都做过清末翰林,并活跃在政界、特别是教育界。然而同样面对国破家亡的境况,在中国需要何种国民这个问题上,蔡元培和人格改造和吴雷川的设计之间却存在着张力,二人之间思想的冲突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启发。

    接下来,在座各位与谈老师就引言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

    中央美术学院的李军教授从艺术史的角度分析了吴雷川和蔡元培的美育和宗教思想的来源。李军教授认为,二人面对的问题都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共同面对的现代性问题,但二人所采取的是不同的路径。李军教授的著作《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中的讨论,便可以看到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路的来源线索。这一条线索主要是欧洲大陆,特别是德、法的线索。吴雷川的宗教改造思想则反映出另一条英、美的线索。这条线索的主角是新教,他们对中国基督教的影响也是最强大的。总而言之,李军教授认为,虽然关于完善人格的讨论是儒家的观点,但其中也有现代性的考虑,并且是二人的共同点。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陈洪捷教授则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为我们解读了蔡元培的思想来源。首先,陈洪捷教授对吴雷川和蔡元培二人是否具有可比性提出疑问,认为两个人在宗教立场上的不同过于显著,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个人很不一样,也正是因此蔡元培才在当时宗教热潮的背景下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认为美育可以比宗教更强。随后,陈洪捷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他在赴德之前便已经从王国维等人的翻译作品中了解了德国哲学中的美育思想,并十分认同。在德国学习后,他对康德又很有心得,并在看到了当时的社会安排后,认为通过美育可以建设一种理想的美好社会是可能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彭小瑜教授则为我们进行民国人物的研究提供了几点需要注意的问题。随着逐渐接触民国文献,他发现蔡元培有一种不可取的武断态度。彭小瑜教授审慎的质疑了蔡元培对西学的掌握程度,并批评蔡元培和吴雷川凭借自身经历看待问题的武断态度。他认为吴雷川和蔡元培是一类人,代表着对外部世界知道不多,但自以为知道很多的人。最后,彭小瑜教授总结说,我们需要对蔡元培的思想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才能继续往前走。

    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靖则针对引言和前面两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回应。首先,张靖老师认为蔡元培和吴雷川还是很有当时士大夫精神的,他们或许受时代所限,在我们现代看来多多少少有些不足之处,但这种使命感是想通的。其次,张靖老师提醒我们在讨论基督教的神性时,要小心神人两性在西方文化中的具体含义。在西方,耶稣的神人二性哪个更多是一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的是,耶稣一直是作为模范存在的。随后,在讨论了一些术语的翻译问题后,张靖老师结合朱熹涉佛为儒家注入新血液的例子,为吴雷川皈依的合法性做了辩护。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则从对宗教态度的批判上重新审视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李雪涛教授认为,我们首先要看到,吴雷川、蔡元培形成这种观点背后的思想史根源。其次,李雪涛教授指出了中国接受西方文化传统一直存在的一个认识上的逻辑问题。我们接受一定的外来传统,总要有一个正题、反题、合命题的逻辑过程。而今天吸收介绍过来的西方传统,很多情况下都是直接反对,这在逻辑上不合理。当然,鲁迅、蔡元培等人都是通过足够的接触后进入的反命题阶段,他们的反对存在着合法性。但是这也将他们和其他反宗教人士区别开。最后,李雪涛教授希望我们思考,在今天这个时代、从19、20世纪的宗教史来看,我们是否还有以宗教本身的形式反思宗教的必要性。

    蔡元培和吴雷川对人格培育给出了大相径庭的路径,从中得以窥见由传统士大夫转型而来的知识阶层,在民国时期对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应该培育何种现代公民的思考,无论其问题意识,还是方法论都具有思想史的价值。

    (供稿人:文源长)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