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六湾:使臣还是骗子?——明代中期中亚来华人士的历史
2018年9月19日下午,应北外历史学院邀请,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廉亚明(Ralph Kauz)教授在图书馆三层报告厅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怕六湾:使臣还是骗子?——明代中期中亚来华人士的历史》的讲座。本次讲座是“全球史与中国2018”系列讲座第14讲(总第62讲),由历史学院讲师杨钊老师主持。
本次讲座围绕一个特别有趣的帖木儿帝国“使臣”怕六湾出使明朝进贡狮子的故事,生动、深刻地展示了明朝时期中国与中亚各国持续长久的外交关系,其中牵涉到了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讲座耐人寻味。

廉亚明教授首先通过追根溯源、地图引证,梳理了15世纪中亚国家的建立与更迭的历史,强调了当时中国与中亚的外交关系,并解释了研究这段中西交流史对世界史、中国史研究所起的的重要意义。其中讲到的许多细节,比如新疆维吾尔族的发展历史,帖木儿帝国与元朝的关系都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接着,廉亚明教授集中讲述了怕六湾这样一个来自帖木儿帝国都城撒马儿罕的使臣出使明朝的故事,他分别从《明史》《明实录》等文字材料以及在一幅描画了怕六湾进贡狮子的图画中获取的信息,从多个方面对怕六湾的真实身份提出了种种质疑。比如在《明实录》中有说怕六湾进贡时间与记录的时间相异;怕六湾在留京期间不断主动地向皇帝邀赏,以及在返回撒马儿罕时,以西北道受阻请求借海道归国,并在山东有招买女性奴隶的不端行为;在海途岛国马喇加又购买狮子,第二次返回明朝等等。此外,在那幅画有怕六湾描相的图上的“人为印章”,和所谓人物画像的面部特征以及衣着打扮等方面都有种种疑问。

最后在提问环节,听众们踊跃发言,向廉亚明教授提出了许多有关明朝海外关系,如何理解与运用史料,以及汉学研究的理论思想等问题,廉亚明教授一一给予解答,获得在场听众的一致好评,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秋玮玮
图:朱唐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