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史工作坊第三期:作为留学生的林语堂
2019年4月15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留学史工作坊第三期:作为留学生的林语堂——《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邀请到了《林语堂传》的作者——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钱锁桥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剑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顾钧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杨钊老师,工作坊由李雪涛教授主持。
介绍完与会嘉宾后,李雪涛教授提出了以往留学史研究尚待完善的三个问题,第一是现有研究大多着眼于留学生出国前和回国后的情况,对其在国外学习期间的受教育情况和知识谱系的形成过程关注不够;第二,目前留学史研究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留学精英的个体研究上,但从知识迁移的角度来讲,我们也需要深入 挖掘留学群体给某个学科带来的各种改变;第三,以往的留学研究一般是孤立的国别留学史,留学是全球性的活动,应该放在全球史的背景下看待。李教授认为,从留学史的层面上看,林语堂是一个范本,他先后在美国、法国、德国接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丰富的留学经历构成了其西方文化的根基,为“学贯中西”打下了深厚的欧洲文化的基础。
钱锁桥教授简单介绍了《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的成书过程,该书不仅仅是对林语堂的追寻,更是对中国现代性和现代文化的拷问和反思。钱教授指出,作为一个自由主义批评家,林语堂始终坚定捍卫“德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林语堂没有激烈地反传统,而是重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出“抒情哲学”,将传统文化推广到西方世界。钱教授提出了新观点:现代中国知识思想史也可以看作留学生史,林语堂既是本土留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留英美派学人中最典型的模板。“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中西并举”正是林语堂知识轨迹中最重要的特色。
之后,李雪涛教授根据对林语堂在德博士论文档案的查阅情况,对林语堂是否获得博士学位提出了疑问,并围绕其博士论文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拓展了林语堂形象的研究视角。李教授还论述了林语堂对国外产生的深远影响,指出林氏著作风靡西欧,影响一代人,诸多德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启蒙自林语堂开始。
接下来发言的张剑教授首先肯定钱锁桥教授对林语堂的定位十分准确,并进一步指出林语堂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哲学、文学和语言方面的比较视角十分典型,他在重新书写经典的过程中,引入文学想象和演绎,对深刻的哲学进行文学加工,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和普及。张教授认为,当代英语教育应该培养林语堂这样以语言为工具,不断增强知识才华和思想功底的英语人才。
短暂的休息后,顾钧教授与在座嘉宾讨论了自己的读书随想。他指出当时世界的学术、文化中心在欧洲,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赴欧留学潮对中国近代思想影响深远。顾教授认为,林语堂的复杂性有待深入地挖掘和梳理,他是杰出的出版家,三十年代所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十分畅销,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他也是20 世纪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随着时代的的发展,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应该得到新的评价。
紧接着杨钊老师发表了以《多重视域下的林语堂留美经历》为题的报告,从留学费用、留学国别、留学学校的角度来探讨林语堂留美经历。从政治立场来讲,林语堂作为留美学人,深受美国渐进改良主义的影响,后半生坚定地支持国民政府;从文化立场来讲,他始终践行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理念,反思整个世界的现代性,其作品充满全球性普世关怀。杨钊老师强调,林语堂留学和在海外定居的经历是中美两国“共有的历史”,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在“共有的历史”框架下,林语堂的个案对研究中美关系史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