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萨莫伊洛夫:18-19 世纪俄罗斯画家作品中的中国及中国形象在俄罗斯

 

    2019年4月16日,“全球史与中国2019”系列讲座第5 讲(总第75 讲)《18-19 世纪俄罗斯画家作品中的中国及中国形象在俄罗斯》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教授萨莫伊洛夫(Н.А. Самойлов)主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柳若梅教授主持。
    萨莫伊洛夫教授首先介绍了18 到19 世纪中俄文化交流的背景。这一时期,中俄文化上的相互影响逐渐增强,主要体现在两国商人在恰克图和买卖城的贸易往来,以及俄罗斯传教团在北京从事的各项活动。同时,因为俄罗斯更加重视文化生活以及对中国的兴趣逐渐增强,所以恰克图的贸易活动以及传教士的活动得以产生积极影响。在彼得大帝的倡导下,俄罗斯创建了第一个博物馆——珍品博物馆,现在称作“彼得大帝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又称“艺术的房间”(Кунсткамера)。18 世纪俄罗斯的建筑和艺术中,出现了“中国风”。这种风格的作品包括真正的中国艺术品,也包括俄罗斯艺术家模仿创作的作品,例如中国风格的宫殿、书房,以及瓷器、漆器和丝绸产品等。在这一背景下,俄罗斯艺术家在中国和中国边境地区创作的成品画和草图得以产生广泛影响,使人们能够看了解清帝国的真实生活,并形成鲜活的世界形象。
    随后, 萨莫伊洛夫教授从戈洛夫金使团出发,介绍了俄罗斯艺术家们关于中国主题的作品。1804 年,俄罗斯向中国派出了以尤里·亚历山德罗夫·戈洛夫金伯爵(Граф Юр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Головкин,1762—1846)为代表的使团。嘉庆皇帝要求使团到京后行叩拜礼,并命令当时库伦的办事大臣主持进行演练,但被戈洛夫金拒绝,故而此次出使以失败告终。但是此行留下了大量绘画作品,描绘了当时中国的诸多侧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当时的随行使团中有两名画家,其中以肖像和服装画见长的亚历山德罗夫·伊万·彼得洛维奇(Александров 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1779—1819) 跟随全程,留下了大量画稿和草图。亚历山德罗夫是农奴出身,后被送往艺术学院学习,并于1802 年获得银质奖章,同年获得自由。1805 年,亚历山德罗夫被编入使团,之后在1807 年成为艺术科学院成员。戈洛夫金使团回到俄罗斯后,亚历山德罗夫结合自己的记忆和使团成员的描述,画出名为《库伦办事大臣,蒙古王爷云端多尔济,清帝驸马》的巨幅画作(249x196 厘米),进献给了亚历山大一世。
    随后,在戈洛夫金的提议下,18 到19 世纪俄罗斯最著名的风景画大师之一马尔德诺夫(Андрей Ефимович Мартынов,1768—1826)加入使团,完成了大量绘画作品,详细描绘了清代中国边境地区的生活。马尔德诺夫出身于军人家庭,是圣彼得堡美术学院风景绘画班的毕业生。他一生都在旅途中画画,并在画稿的基础上创造了大量油画、水彩画、版画、石刻画,现在这些作品大部分被收藏在位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其作品中,有对沿途俄罗斯和蒙古城镇的简单描述,包括恰克图、买卖城,也有关于沿途民俗的记述,包括各民族人物形象、生活、建筑、仪式等的丰富作品。
    萨莫伊洛夫教授还指出,除使团外,19世纪俄罗斯艺术家关于中国艺术主题的创造还与俄罗斯东正教、与北京传道团的活动密切相关。北京传道团始于1715 年,活动持续了两个多世纪,其中比丘林(Никита Яковлевич Бичурин,1777—1853)、巴拉第·卡法罗夫(Пётр Ива́нович Кафа́ров,1817—1878)等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传道团一方面将东正教教义翻译成中文和满文,另一方面也将中国历史、文化和有关当时情况的书翻译成俄语,并履行了各种外交使命。萨莫伊洛夫教授指出,我们今天可以就俄罗斯东正教传道团在各种社会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分成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1. 传道团工作在发展中俄人民精神联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2.北京传道团工作人员的著作在中俄、俄中人民相互了解过程中的作用;3. 北京传道团在俄罗斯和中国在对方国家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的形成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4. 北京传道团科教活动是俄中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萨莫伊洛夫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北京传道团的四位随团画家。十八到十九世纪,俄罗斯越来越希望看到一个真正的、而不是虚构的中国。在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