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概念史工作坊第五期:概念的历史分量

 

    2019年5月6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概念史研究中心召开了第五期概念史工作坊。本期工作坊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方维规老师新近出版的《概念的历史分量:近代中国思想的概念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一书为契机,以“ 概念的历史分量”为主题,由北外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北外历史学院概念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国威教授作引言人,工作坊分“《概念的历史分量》新书首发对谈”和“概念史研究方法与案例”两个子题,方维规教授,中科院大学人文学院王扬宗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王东杰教授,北外亚非学院周利群老师,北外历史学院顾杭副教授、戴秋娟副教授、褚丽娟老师和董成龙老师分别发言。
    首先,李雪涛教授介绍了本次工作坊召开的意义。沈国威教授作为引言人,结合《概念的历史分量》一书,指出了德国和东方概念史研究的不同背景,梳理了日本的概念史研究的脉络,阐述了语言演化和概念变异及不同学者对概念的解读。
    方维规教授本人介绍了《概念的历史分量》的发表过程,指出了该书更注重概念的实例而非理论。方教授认为,整个世界在19 世纪以后都在翻译西方语言的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语言,正如在该书前言中所述,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概念都由西方传入。方教授指出了当代数据库的使用对概念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强调了词语史和概念史的区别。有些概念在我们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历史沉淀于特定概念,概念反映历史并对历史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方教授指出了概念对思想史、经济史的意义,以及对翻译的启示。
    之后,王扬宗教授充分肯定该书参考文献的重要价值,指出方教授在书中将概念史、社会史、近代历史及社会现实相结合进行研究,意旨宏大。并期待将来学者能够编撰一部关于中国概念史的辞书,必会对未来学术史研究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顾杭副教授紧接着指出,方教授在书中做了几个概念史大事年表,背后一定付出了辛勤努力,其学术工具意义很高。顾老师更注意到,方教授在考察概念的变迁过程中使用了长时段视角。戴秋娟副教授发表了自己对该书的启发和感想,并特别注意到书中对翻译的阐释,对该书注重实证的方法表示赞许。
    随后,周利群老师结合自身的学术背景发表了自己对该书的看法,并通过梵语、巴利语在印度的使用为例,阐述了自己对概念史的研究和理解。褚丽娟老师从自身的教学工作谈起,指出了方教授的书对自身的启发,从书中可以发掘一种从概念的角度重构中国近代思想史,将概念置于中国近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观念的转型之中展开研究。最后,董成龙老师就该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就历史现场对话线索的真实性、报纸和著作的阅读对象、不同时代中国人的西学背景与西学本身的演变等问题向方教授讨教。
    在工作坊第二阶段,褚丽娟老师和董成龙老师分别以“作为方法论的概念史研究的几点困惑——从博爱概念的研究谈起”和“‘轴心时代’与‘轴心国’”为题作报告,其中,董老师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新近发表的文章《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与欧洲文明的战后重建》。
    王东杰教授对两位老师的报告做了评议,提出其他思想家对“轴心”概念的理解和纳粹之前“轴心”概念的使用,或许能够提供更确实的证据,坐实雅斯贝尔斯是戏仿“轴心国”而提出“轴心时代”。针对褚老师的报告,王老师指出,“博爱”的含义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别,“博爱”在不同的思想脉络呈现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