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2019 大师对话:鲁迅与海涅”首场活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

 

    2019年5月13日上午,“2019 大师对话: 鲁迅与海涅”系列活动在北京正式开始首场对话——“鲁迅与海涅:中德文化的相互影响”人文座谈会。本活动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共同举办。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海涅是德国杰出诗人和民主志士,创作了大量革命抒情诗与爱情诗,充满浪漫主义的狂热激情,讨论鲁迅与海涅的关联,对于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互鉴都极具意义。
    对话开始,首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杜塞尔多夫市长舍夫勒、鲁迅文化基金会北京联络处主任萧师伟分别致辞。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李教授说,今天这场“鲁迅与海涅”的对话,是一场超越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对话,对于增进中德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孙校长说道:海涅对他们这代人来说是一个很亲切的名字,他们在80 年代读了许多关于海涅、歌德等德国作家的作品,深受鼓舞。鲁迅对海涅也非常关注,在他去世前三个月,书房里还排列着崭新的《海涅全集》原文本,他也对友人说想要重读海涅。孙校长比喻道:鲁迅与海涅就像两颗钻石,在历史的磨砺中闪烁着越发耀眼的光芒,至今仍给我们带来启示。
    舍夫勒市长谈到:非常感谢鲁迅文化基金会的邀请,非常高兴来到中国参加这次活动。他说,海涅在杜塞尔多夫和整个德国至今仍有鲜明的活力,并详细介绍了杜塞尔多夫自1972 年开始设立的“海因里希·海涅奖”,以表达对海涅的尊敬和保持海涅精神在当代的活力与价值。
    萧师伟在致辞中说道: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的“大师对话”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今年已走到了第六届。鲁迅与海涅具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深刻认识到人的意义,都深刻解剖本国的民族性。今天,来自海涅家乡的朋友们与我们同聚一堂,共同就两国最伟大的文学家进行深入的沟通的交流,必将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加深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理
解与认同。
    接下来的学术交流座谈会由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院长培高德博士主持。第一场对话围绕鲁迅与海涅的时代展开。海因里希·海涅学院院长布伦纳-维尔切克博士、海涅家族后代马丁·罗斯博士、鲁迅文化基金会首席专家及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王锡荣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任卫东教授各抒己见。
    布伦纳- 维尔切克博士详细介绍了海涅学院中的文献档案和藏品,以及以海涅学院为中心展开的一系列研究、纪念和发扬海涅精神的活动,包括举办国际海涅研究研讨会、设立“海因里希·海涅”奖学金等等。马丁·罗斯博士介绍了海涅协会以及海涅家族的相关情况,海涅与自己的亲属渊源。对他来说,海涅首先是一位作家,他的文学表达、写作方式和思想至今仍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王锡荣教授则从鲁迅翻译德国人O. 毗哈的《海涅与革命》一文,阐述了鲁迅对海涅的关注与认同。鲁迅去世半年前,从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获得灵感,用“一个童话”把当时中国惨无人道的人间黑幕,做了“非人间”的最生动形象的诠释。由此也可见海涅作品对于鲁迅的深刻影响。任卫东教授将鲁迅与海涅描述为跨越时空的兄弟,将二人誉为人类解放的战士,表现了他们尖刻批判外表下的爱与悲悯。
    学术对话的第二场聚焦于海涅对鲁迅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海涅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比。
    杜塞尔多夫海涅之家负责人克里斯多夫·奥夫·德·霍斯特博士以鲁迅为例,讲述了中国文化在德国的接受过程。德国著名汉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外籍专家顾彬教授表示:鲁迅与海涅的思想都非常激进,他们都是富有革命精神的斗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审庞坚详细解读了鲁迅用楚辞体翻译的两首海涅的诗,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比较,为鲁迅的译诗打出了极高的分数。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葛涛从鲁迅藏书中现存关于海涅的图书、鲁迅接受海涅的过程和鲁迅从青年到老年对海涅接受程度的变化过程这三方面进行了演讲。
    参与此次对话的各位专家学者认为,鲁迅与海涅分别是中德双方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二者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其作品表达出来的精神是同样令人振奋,引人深思的。我们不仅可以阐述鲁迅与海涅的相通之处,也可以就鲁迅与海涅的不同之处进行讨论,在探讨中增进彼此的理解。
    这场人文座谈会无论是从现阶段还是长远来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为两国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对话交流平台,加深了大众对于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也对推动中德文化间的交流、为传承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