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衡林:德国历史上的犹太人问题

2019年5月22日下午,“全球史与中国2019”系列讲座第8 讲(总第78 讲)《德国历史上的犹太人问题》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四层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衡林教授主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杨钊老师主持。罗衡林教授多年从事德国史、世界现代史和宗教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有丰富的海外访学经历,并担任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一职。此次讲座聚焦她关注多年的德国历史上的犹太人问题,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
罗衡林教授首先抛出“希特勒为何要屠杀犹太人”这个问题,然后说明德国社会的反犹行为实际上历来就有,从犹太人流散到欧洲时便已开始。罗衡林教授的讲座内容大致以时间顺序分为“犹太人问题的发轫”、“拿破仑时期”、“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和“魏玛时期反犹主义”四个部分。罗衡林教授追溯了历史上犹太人流散到德国的情况,从宗教方面讲述了犹太教的特点以及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的冲突。犹太人一直有自己生活的隔都(ghetto)并且不能从事农耕。历史上如十字军东征和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之类的宗教狂热活动,都造成了对犹太人的迫害和驱逐。除了宗教因素,中世纪时犹太人曾被误认为是黑死病的传播者而遭到排斥。中世纪后期,恐犹症已然形成,罗教授认为历史上的犹太人问题以宗教原因为主。
近代犹太人的“解放”则与拿破仑战争有关。罗衡林教授指出拿破仑入侵德意志并与普鲁士签订的条约间接实现了从法律上对犹太人的解放。《拿破仑法典》是一部民法典,其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传入德意志邦国。但犹太人并没有实现实际的平等,仍然在职业上受到限制,例如不能做官、不能从事已有的传统职业。罗教授认为,犹太人的解放与他们个体化的同化进程相关,即愿意同化于德意志社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犹太人主要成为独立经营者、银行家、纺织业企业家、律师、医生、记者、文化人等。随着犹太人经济状况的提升,以及他们在教育、科学事业上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二帝国时期的德国反犹运动有了新的趋势。罗衡林教授认为1871 年以来德国的几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促发了反犹情绪的高涨。反犹群体以非犹太的中产阶级和小农阶级为主,其反资本剥削的念头反映到了反犹、反种族上。除了经济上的因素外,文化知识界则以右翼的反犹著作为主,这也是其后纳粹思想的核心来源。而现代时期的反犹主义又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盛行有关。罗衡林教授指出,魏玛时代的德国反犹运动的高涨主要由于魏玛共和国的软弱无力,虽然犹太人不能成为公务员等种种限制被取消,但是社会上流传着“犹太人阴谋统治世界”等说法。
罗衡林教授最后小结时说道:“在1945 年以前的130 多年时间里,德意志犹太人的经历和命运恰恰最能反映德意志的经历和命运。……当德意志现代化发展道路受到阻碍的时候,往往是犹太人受到迫害甚至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这一论断不禁让人深思。犹太人问题吸引了同学们踊跃提问,涉及巴以冲突、宗教性质、犹太人的国家认同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