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经济——自18世纪至今》

罗颖男
2016.1

                          作者:[ 德] 约尔根·奥斯特哈默尔(Jürgen Osterhammel)
                          译书名:《中国与世界经济——自18 世纪至今》
                          原作名: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 Vom 18.Jahrhundert bis in unsere Zeit
                          出版社:München(慕尼黑):C. H. Beck
                          出版年:1989
                          页数:607
                          装帧:精装
                          ISBN: 3406340997

 

        本书作者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约尔根·奥斯特哈默尔(Jürgen Osterhammel),他被视为全球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这部于1989年出版的题为《中国与世界经济——自18世纪至今》的著作中,他以一种将国家置于国际关系之中的主导思想,为我们呈现了一幅18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历史宏图。作者认为本书不应该被理解为“对中国对外关系的细致描述”,而应该被界定为一次包含“结构历史主义”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历史探讨。
        严格意义上看,奥斯特哈默尔的书不算是一部纯粹的汉学著作,作者更希望它能促进“普遍历史学与东方学科的对话”。因此,本书可以概括为“一部中国近代史,同时,从东亚的视角来看,也是一部两百年来的国际政治史”。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包含“来自中华帝国的报告”和“世界趋势的统计”两章。第二部分题为“古代中国的晚期高峰:18世纪的清朝”,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三部分的主题是“19世纪:自由贸易帝国主义下的中国”,包含四章。第四部分叫“20世纪上半叶:处于屈服和反抗之间的中国”,下设四章。第五部分“展望”中仅有一章“世界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89)”。
        在进入主题前,有必要对本书的历史学方法论作简要的介绍。奥斯特哈默一直反对将中国历史作为“两种历史”来进行讲述。“两种历史——即政治上中国加入国际社会和经济上并入世界经济体系,完全可以分开来讲述;政治历史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分别负责相应的部分。”作者认为这种区分是不恰当的,因为19世纪的诸多贸易行为“有理由被首先理解为政治事件”。他强调:“权力政治的和经济的‘两种历史’当然可以出于条理清楚的考虑分开来讲述,但是越来越需要一种复合的导向,本书就尝试采用这一‘复合’的方式”。
         在前言中,作者首先描述了中国在世界和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华文明高度保留了自身的特色。其中第二章“世界趋势的统计”主要分析了中国的人口和经济,及其与欧洲的比较。作者结合本书第二部分对18世纪中国经济状况和世界经济趋势的介绍,认为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只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不具有世界史的影响。在第三部分的第九和第十章中,作者运用多种史料,意图证明《南京条约》对近代中国而言并非具有灾难性的影响,这一点从本书的中性题名也可窥探一二。
        第十章“外交与非正式的帝国”描述了1860至1895年的屈服时期、1895至1911年的征服时期,“开放门户”政策和不平等条约,武力和外交的反抗政策,列强的镇压与惩罚手段,条约港口和海关等反映中国经济变迁的事件。第十一章“中国市场的界限”里则着重梳理了这一时期中国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市场的所有想象和现实情况,比如贸易的效率,买办与资本的联系,特别是作为“官方的现代化尝试”的洋务运动。
        第四部分是全书最具体系化、内容最为详实的部分,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为开端,标志着外国侵略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首要因素。《马关条约》允许在条约港口开设工厂和赔款两亿两白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创,“1896至1898年期间,以英镑支付的战争赔款对巩固日本的财政和经济繁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对中国不仅没有任何生产性的影响,而且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紧接着义和团运动失败,《辛丑条约》的赔款加利息共计十亿两白银,数量之大令人惊骇。作者总结道,1895至1911年间中国政府用于赔款的贷款高达四亿七千万两白银,相当于这一时期中国新建工业企业全部资产的两倍。作者意在通过详实的数据和严密的分析向我们展示国际经济对中国的“经济渗透“,却努力在这一问题上保持中立。
        在第十三章“经济渗透的新形式”中,重点讲述了多国康采恩对中国市场的占领、列强在华的采矿事业、日本人对中国重工业的压制、列强操纵中国银本位等史实。尽管作者认为“这毫无疑问涉及经济依赖和剥削”,而且承认这些新的形式“是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但他依然得出“外国领导下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相比不算大的坏事”的结论。我个人对此“中立结论”持保留意见。
        第十四、十五章介绍了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时期国民党、共产党和外国势力(美国、日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特别强调了共产党虽然接受外国在华经济利益的政策,却不甘做列强的傀儡,并致力于军事专政以确保政权掌握在中国人手中,与国民党政府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第五部分中,作者主要关注了世界史反殖民浪潮中“中国的去殖民化”问题。
        本书的最大贡献在于,通过搜集来自事件、历史、外交、国际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关于近三百年来中西关系史的大量西文资料,增强在历史描述过程中的厚重感和逻辑性,使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成为中国历史及其对外关系史的重要因素和组成部分。特别是通过第四部分证明了西方列强的国际政策在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发挥了国际经济政策的功用。本书虽名为“中国与世界经济”,但完全可以解读为“世界经济在中国”;就这一方面而言,奥斯特哈默尔的书已经成为值得所有历史学家和汉学家学习的权威之作。

( 罗颖男)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