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
 |
书名:他者眼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
原作名: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译者:李明欢
出版年:2016-3
页数:450
定价:60
装帧:平装
ISBN: 978-7-214-17388-1 |
|
|
|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代移民史》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汉学家孔飞力(Philip A. Kuhn,1933-2016)2008 年出版的Chinese among others–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的中文译本,译者为厦门大学李明欢教授。20 世纪90 年代初以来,孔飞力的研究领域向海外华人移民史拓展,本书是他十余年来的学术思考的回顾和总结。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从近代海上扩张时期说起,系统梳理了华人近500 年的海外迁徙史。
孔飞力作为清史学家、汉学家,晚年转向中国海外移民研究令学界颇感意外,因为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长期处于没有明确学科归属的边缘地位1。而实际上,孔飞力华人移民史研究与其以往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他曾经说过“华人移民史与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同一个历史进程的两个侧面,从17 世纪开始的大规模海外移民只是国内更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一部分。”2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由于人口激增,社会动荡等因素,中国人开始了境内大迁移。当境内迁移无法解决家庭及社会危机时,向海外移民也就成为了必然趋势。孔飞力先生一直被认为是汉学界“中国中心观”的代表人物。这一派认为,应该从中国历史的观点出发,而不仅仅是从西方历史期望的出发,去理解中国历史。随着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包括提出“中国中心观”的柯文在内的许多学者开始反思这种观点的局限性,并开始思考中国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关系。
孔飞力有关华人移民问题的研究正是这种思想转变的体现。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海上扩张与中国人民”从1400 年后的两个世纪讲起,介绍了大航海后西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大量货币的流入,从新大陆引进的多样农作物使得中国经济、人口总量发生巨大变化。农田不足而人口激增的状况让中国人开始向四周的国家探索新的生活环境。第二章“早期殖民帝国与华人移民群体”与第三章“帝国主义与大规模移民”梳理了华人在帝国主义形成和发展时期的移民状况。在这个时期,海外的华人社会形成并发展。由于移民地区和殖民模式不同,华人移民在不同地区的境遇各不相同。生于中国的新客华人和克里奥尔化3 的土生华人之间也开始了矛盾与斗争。第四章和第五章“大移民时代的社群”着重探讨移民潮对于海外华人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影响,以及他们对其祖籍国中国所产生的同样重要的影响。第六章“革命和‘民族救亡’”第七章“后殖民时期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中,时间转移到20 世纪,战争让海外华人对中国命运的关注大为提升,而二战后各国政体的剧变又使得华侨的国家民族观念复杂化。在这两章中作者通过海外华人所处不同环境的对比分析,展现了不同国家侨民与侨乡,与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复杂性。最后一章“新移民”指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出国的人。在这一阶段,新移民的素质与观念与“老移民”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中国的迅速崛起对移民国家产生重要影响。
华侨史的研究在国内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建国初期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上世纪80 年代才逐渐回归到学术视野。国内的华侨史研究大多以国别为分类,如《美国华侨史》《菲律宾华侨史》等。国外的华侨史研究多具有跨学科性。如美国学者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1925-2008)运用其创造的施坚雅模式(Skinnerian Model)综合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泰国华人社会。巴素(Victor Purcell,1896-1965)凭借长时间的实地考察完成了《马来西亚华侨史》和《东南亚华侨史》。然而从移民的角度思考华侨移居历史进程著作极少见,因为此类著作需要作者具有极高的多专业知识。孔飞力先生作为海外中国近代史的领军人物对移民史的研究填补了此方向的空白。
一部40 余万字的著作将中国500 年的移民史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时间跨度大,地域覆盖广,但是作者并没有一概宏篇大论,而是具体问题从细节入手,通过详实的史料分析,将当年移民的具体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除此之外,本书的以下一些特点值得注意:
首先,这是一部全球史视阈下的移民史。全球史的核心理念是互动,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群通过接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领域实现互动。孔飞力将中国近代移民史的开端定位在海上扩张时期,将中国的移民与世界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以往的华侨史研究多从祖国的立场出发,研究华侨对祖国的影响,或者从客居国的视角研究华侨在该国的发展史。孔飞力强调,移民史研究与华侨史研究不同,移民史着眼于移民的过程:为什么移居海外?在海外的生活境遇如何?受到了当地人和政府怎样的对待?这种态度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复杂的问题只有将移民史放在全球的视阈之下才能够找到答案。因此,必须把中国移民的过程放到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中。
第二,移民的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移民与祖国的互动和移民与海外当地居民的互动。两种互动关系复杂又相互相成。移民在海外生活的种种境遇都与这两种互动有关。孔飞力认为,海外移民史是中国移民史的一部分,是中国境内移民史的延伸和发展。海外移民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正是17 世纪以来中国内部商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以闽南为例,中国农民在离开土地之后,在泉州、厦门等地学习到谋生技巧而后才辗转海外。因此孔飞力将这些城市称之为输送海外移民的“中转站”。孔飞力对移民在海外生活的描写多是通过梳理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来完成。也许由于孔飞力不具备华裔血统,他能够站在“他者”的视角审视华人与当地人的交往,揣测当地人对华人的态度并分析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这就使移民史的研究更加公正和可观。也能够对一些我们熟悉的事件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解读。
例如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移民中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除了被大家熟知的传统爱国热情之外,20 世纪初期当地对华人政策的改变也是其转向祖国的重要原因。例如爪哇土生华人上层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被荷兰人剥夺,而且华人曾经长期经营的放债业务被完全禁止。土生华人不再享有高于原住民的特权,而且成为新规定刻意贬低的目标。在这种状况下,华人一方面希望中国强大进而能够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学习孔教似乎可以填补他们在自尊心上的空缺。
第三,作者对华人社会内部各亚群体间的差别,以及华人对祖国家乡不同归属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这两方面的梳理中,作者认为方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外华人对方言地域的认同超过了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华人社会的帮派往往以方言来划分,它是形成群体凝聚力,相互保护和商业化一体的重要组织。旅居海外的华人即便对祖国没有归属感仍然会认为自己有照顾同乡的义务。因此,中国政府对海外华人的政策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一方面,政府对华侨的有利条件可能会被某些华人利用获取个人利益;另一方面,过于强调华人在文化上的共性以及与祖国的血脉联系会让当地政府感受到威胁,可以被其理解为海外华人受到中国政府的操控,极有可能为排华行为火上浇油。
总之,孔飞力的这部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的海外华人移民史中外兼顾,气势宏大。通过这部作品能够看到孔飞力对“中国中心观”的修正,以及对自己学术生涯的总结。其中一些观点也许会引起争议,但是争议也同时是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孔飞力的这部作品为中国移民史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文 董悦)
注释:
1 李明欢:“孔飞力的中国移民史研究”,载《中华读书报》,2016-03-16,第9 版
2 孔飞力著,龚咏梅译:“论华人出国史研究”,载《海外中国学评论》第1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版,第4 页
3 英文Creiolized,也可译为“混血”“混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