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世纪法国史学思潮》
文@杨钊

|
作者:[ 法] 克里斯蒂昂·德拉克鲁瓦(Christian Delacroix)
[ 法] 弗朗索瓦·多斯(François Dosse)
[ 法 ] 帕特里克·加西亚( Patrick Garcia)
出版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书名:19-20 世纪法国史学思潮
原作名:Les courants historiques en France :siècles 19e-20e
译者:顾杭、吕一民、高毅
出版年份:2016
页数:577
定价:48
装帧:平装
ISBN:9787100120265
|
《19-20 世纪法国史学思潮》(Les courants historiques en France: siècles 19e-20e)是一本由三位法国历史学家克里斯蒂昂·德拉克鲁瓦(Christian Delacroix)、弗朗索瓦·多斯(François Dosse)和帕特里克·加西亚(Patrick Garcia)所撰写的一部关于19-20 世纪法国史学史的著作。长期以来,在法国学术界存在着一种“法国例外论”,认为历史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直至今日一直占有中心地位。本书的作者就试图通过对整个19 世纪和20 世纪法国主要的史学思潮进行梳理,对这种“法国例外论”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而“恢复历史学科身份之建构和变革的不同时期的顺序”。(p.1)这本书的法文版出版于1999 年, 中译本在2016 年7 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顾杭副教授、浙江大学历史系吕一民教授和北京大学历史系高毅教授。
这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研究法国史学史和思想史的专家。德拉克鲁瓦是巴黎马恩- 拉瓦雷大学的教授,著有《当代法国,1945-2005》《史学史》等书。多斯是巴黎第十二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碎片化的史学》《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 世纪思想主潮》《利科传》。加西亚是巴黎塞尔齐- 蓬多瓦兹大学教授,著有《史学史》《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法国的历史教育》等书。
全书共分六章,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这两个世纪不同时期法国史学思潮的特点。第一章主要讲述19 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史学思潮,并把这一时期作为当代法国史学诞生的标志。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是近代对法国影响最为重大的事件,对它的不同阐释造成了法国社会的严重撕裂。为了形成一个法国社会各阶层都能够信服的历史解释,历史学在理论方法和叙述方式上都必须要进行变革。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法国史学确定了史学的视野和抱负,尝试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并以哲学来充实史学,而且历史学家在当时具有民族意识创造者的地位,拥有很高的权威。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活跃于19 世纪下半叶和20 世纪初的方法学派历史学家。这派历史学家传统上被称作“实证主义者”,他们受到当时科学主义潮流的影响,使历史研究也具有了科学的性质。这一时期的历史学家实现了职业化, 不仅形成了学术共同体,而且研究方法也更加系统化。另外,历史学对现实也积极介入,成为政治教育的工具,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第三章关注的时段是1920-1940 年代,作者把这一时期的特点概括为“历史- 社会科学时代”。作者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了年鉴学派的第一代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re,1878-1956)和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等人的史学观点,以及《经济社会史年鉴》杂志的创办。他们主张历史不再仅仅是政治史,而应当以经济史和社会史为中心,借鉴社会学、人文地理学、集体心理学、语言学、人种学这样的社会科学方法,使历史学本身也成为一门社会科学,从而回应其他学科对史学合法性的挑战。第四章重点介绍了处于鼎盛时期的“法国式”社会史,并以年鉴学派的第二代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 和著名的社会史大家欧内斯特·拉布鲁斯(Ernest Labrousse, 1895-1988)为中心。二战结束之后,法国的中央政府希望国家能够有计划的增长,于是社会科学在法国的地位日益重要。在这种大形势下,倡导历史学“社会科学化”的年鉴学派自然大放异彩。布罗代尔作为一个天才的学术组织者,以《年鉴》杂志和社会科学第六部为基地,建立了一个学术帝国,并且由他本人撰写了那本史学名著《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Méditerranée et le monde méditerranéen à l'époque de Philippe II)。该派将历史分成长时段的结构、中时段的局势和短时段的事件,并认为长时段的结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有力的回应了列维- 施特劳斯( Levi-Strauss,1908-2009)的结构主义对历史学的挑战。拉布鲁斯和他的社会史学派非常强调经济的重要作用,并与罗兰·穆尼埃(Roland Mousnier, 1907-1993)所鼓吹的制度取向的社会史学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拉布鲁斯也是一位出色的学术领导者, 他门下的弟子按照他的研究取向写出了大批的研究论著,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历史学家。第五章主要介绍1970 年代受到年鉴学派史学观念影响的“新史学”,其中包括心态史、历史人类学、系列史、信仰的人类学等等。这些新兴的史学分支虽然大大扩展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但是也不可避免的使历史学走向了碎片化。第六章则针对年鉴学派所受到的批评和危机,讲述了1980-1990 年代法国史学的一些新的研究取向。这些新的研究取向包括“回归叙述”及年鉴学派以“批判转向”所进行的回应,政治史重新复兴并进行了革新,记忆和认同研究对历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到了1990 年代末,历史学对现实进行干预的社会功能重新受到了重视,历史学家形成了追求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共识,社会史研究得到重新界定, 文化史的地位得到上升。这些特点展现了法国史学界在面对史学危机时进行研究重构的努力。
这本史学史著作并没有把视野仅仅局限在法国的史学研究和史学思潮本身,而是将其与法国19-20 世纪的历史大背景结合了起来,这构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在序言中就引用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1925-1986)对史学编纂活动的界定,认为“它是社会场所的产物,这一场所受历史制度的影响,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它与社会关系的影响”,所以作者“将关注各种争论之制度层面上的核心问题、职业阶层的社会学和思想作品的社会条件”。(pp.1-2)比如在第一章介绍法国当代史学的诞生中,作者就把法国大革命作为最重要的社会背景。在作者看来,法国大革命改变了法国人的历史观念,使进步史观成为当时的主流观念,还建立了国家档案馆制度和博物馆制度,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物,为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础。此外,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阐释与现政府的合法性密切相关,对这一重大事件解释权的争夺成为了当时政治问题的中心。因此,历史学在当时的法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已经超越了学术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再比如作者在第四章介绍社会科学的制度化中,就提到了二战后法国中央政府为了能够使该国经济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有计划的增长,极为关心效率与合理化,对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极为需要,大大提高了社会科学的地位,从而对传统史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年鉴学派将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史学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总之,作者把法国史学史放在整个法国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跳出史学著作本身来看问题, 突出了史学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展现了作者对史学社会功能的思考。
另外,作者在书中虽然按照时间顺序系统介绍了法国两个世纪来的史学思潮与史学著作,但是并没有面面俱到的简单罗列,而是重点突出了方法学派和年鉴学派这两大流派对法国史学的重要影响。方法学派主要在19 世纪的法国史学中起主导作用,这个学派奠定了当代法国史学的基础,使历史学具有了现代学科的基本范式,成为了现代学科的一员。方法学派还使历史学者完成了职业化,拥有了系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并且确定了中小学校历史教育的基本框架,完成了对法国民族历史,特别是政治史的基本叙述。到了20 世纪,法国史学的学术成果丰硕,研究领域众多, 知名学者辈出,但大都受到了年鉴学派的史学理念与史学方法的影响。可以说,一部二十世纪的法国史学史就是一部围绕年鉴学派展开的历史。这本书关于二十世纪法国史学的论述就明显体现了这一点,第三章重点介绍了年鉴学派的形成及其第一代历史学家的贡献,第四章则主要论述年鉴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史学成就以及年鉴学派如何走向鼎盛时期的过程,第五章则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受年鉴学派理念影响的“新史学”在各个史学领域的成果,第六章虽然论述的是1980-1990 年代法国史学的新趋向,但是仍然把法国史学界对年鉴学派的质疑与批判作为论述的起点。作者这样的安排避免了很多史学史著作琐碎细化的缺点,用两个最重要的史学思潮串起了两个世纪的法国史学史,使全书的主题非常鲜明与突出, 令读者更容易掌握与理解书中的内容。
(杨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