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恩全球化词典》

Bonner Enzyklopädie der Globalität

文@ 谷倩兮

 

 

 

作者:[ 德] 卢德格尔·库恩哈特(Ludger Kühnhardt)

[ 德] 蒂尔曼·迈尔(Tilmann Mayer)

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书名:波恩全球化词典

原作名:Bonner Enzyklopädie der Globalität

出版年份:2017

页数:1627

装帧:精装

ISBN:9783658138189

     

 

    《波恩全球化词典》(Bonner Enzyklopädie der Globalität) 由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 Verlag)于2017 年出版,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1627 页,语言为德语。除纸质版外,施普林格出版社主页还提供了书的电子版。本书由德国波恩大学卢德格尔· 库恩哈特教授(Prof. Dr. Ludger Kühnhardt)和蒂尔曼·迈尔教授(Prof. Dr. Tilmann Mayer)共同主编,并与其来自波恩大学的同事共110 位教授和科研学者一起合作完成了这部百科全书式论文集的编著。

    卢德格尔· 库恩哈特教授分别于1983 年和1986 年在波恩大学获得政治学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和大学授课资格, 自1997 年起任波恩大学欧洲一体化研究中心(Zentrumfür Europäische Integrationsforschung,ZEI) 主任和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同时也是世界多所大学的访问教授。1987-1989 年间, 他曾是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的演讲稿撰写人。其研究的重点是欧洲一体化的问题、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区域一体化体系的全球比较、政治学理论和哲学的相关课题等。

    蒂尔曼· 迈尔教授于1997 年获得大学授课资格,2001 年起任波恩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政治理论、思想史与当代史教授。自2007 年起担任德国研究协会主席(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landforschung, GfD),2010-2016 年为德国人口统计学研究会会长(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Demographie,DGD)。其研究重点为20 世纪政治思想史、政治学文化研究与民意调查、政党研究、人口政策、比较德国研究等。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当下世界各地的交往与联系正日益紧密与加强,这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科技进步和市场一体化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球化。对于全球化的研究也更侧重于经济、市场层面。然而对于人文学科与文化学研究来说,其任务不仅仅是描述全球化这一现象,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阐释以及如何尽可能的构建全球性、全球化这一概念。每个时代都可以通过一些主导概念来阐释,而这些重要概念是有关我们人类存在以及我们文化、社会秩序存在的。因此,概念的阐释就是时代的阐释。《波恩百科全书》的编著也就是在人文学科与文化学领域,而非以往的经济、技术研究领域,通过对涉及我们人类存在的重要概念的全球性阐释,从而解释我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波恩全球化词典》在结构和内容上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全球性概念理解(Globalität verstehen),由五篇导论性的论文组成,分别是:卢德格尔· 库恩哈特教授《全球性: 概念与影响》 (Globalität: Begriff und Wirkung)、教育学教授福尔克尔·拉登廷(Volker Ladenthin)《人文学科概念构成的方法》(Methoden geist wissenschaftlichen Begriffsbildung)、德国最年轻的哲学教授、波恩大学认识论与现当代哲学教授马尔库斯·加布里尔(Markus Gabriel)《世界中的世界》(Die Welt der Welten)、理论哲学教授沃尔夫拉姆·霍格雷贝(Wolfram Hogrebe)《地球法规》(Nomos Erde)以及社会与经济史教授君特·舒尔茨(Günther Schulz)《全球性:历史的阐释模型》(Globalität:Deutungsmodelle der Geschichte)。

    对全球性这个概念的解释说明是查阅、理解此书的前提,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因此,库恩哈特教授在其《全球性:概念与影响》一文中对全球性做出了如下定义:全球性是一种思维模式(Denkfigur)。它提供了一种对周围事物思考的方法。实际情况与当今人类生活实践的概念随着彼此在地球上的共存而融入到这种周围事物之中。一种全球性的视角在界限确定并同时在其语言形式中存在的形式中改变状态,这种状态以人类在地球上的共存为出发点,状态改变的目的是寻求地球上形式的统一和地球上生活的人类与其周遭环境以及环境引起后果的统一。“全球性” 概念的运用帮助我们反思多样性、矛盾以及对立,然而同时引起了对人类实践中新重点、学习过程和观察角度相对化的思考。这些领域以特别的方式受到全球互动的影响。因此,反思地使用全球性的概念有助于理解全球化多层的进程。

    相对于全球性而言,全球化是一种不封闭(很有可能也是不能封闭)的,在科技和经济方面被事实联系与商品交易扩大的进程,这个进程越来越在这个世界广泛覆盖。全球化首先被理解为市场原则的表达,并且特别是与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资本和商品市场的交流科技有着紧密的联系。也许全球范围内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技术革新和越来越多人使用工具,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超越空间彼此联系而成为可能。在这种视角下,全球化成为了广泛运用, 在此过程中却绝对赋予更多意义的,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概念。

    第二部分是120 篇论文对120 个有关人类存在与人类社会秩序的关键概念词汇的阐释,而由编著者选出的这120 个概念词汇对理解全球性的前提与结果有着重要意义。这120 篇论文按照统一的结构模式,即按照概念阐述——全球转向(Global turn)——结论三部分内容撰写。120 个概念词汇被分为六种类型:(1)人类发展:自由与教育问题, 包括教育、家庭、友情、幸福、智力、阅读、运动等概念词汇;(2)人类交流:语言以及与他人交往问题,其中有争论、书籍、语言、翻译、批评、媒体等重要概念;(3)技术与仪器的掌握使用:财产与工作的问题,涉及工作、发展、进步、自然、空间、环境、社会保障、城市发展等概念词汇; (4)世界美学与实践的获得:艺术与文化问题,包括考古、美学、图片、电影、艺术、音乐、博物馆等词汇;(5)人类公共秩序:政治与权力问题, 包含民主、专政、欧洲、自由、权力、政府等; (6)人类道德秩序与人类的有限性:伦理与宗教,其中有婚姻与家庭、永恒与暂时、博爱、真理、时间、价值等等。

    最后一部分包括全球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学教授辜学武(Xuewu Gu)《全球性可构建吗?》(Ist Globalität gestaltbar)、英语文学与文化教授马里恩· 居姆尼希(Marion Gymnich)《全球性: 语言与文学的视角》(Globalität: Die Sichtweisen von Sprache und Literatur)、神学教授沃尔夫勒姆·金齐格(Wolfram Kinzig)《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在全球性时代》(Das Christentum und die anderen Religionen im Zeitalter der Globalität)、伊斯兰学教授斯蒂芬· 考内曼(Stephan Conermann)《全球转向与文化感知——以伊斯兰教为例》(Global turn und Kulturwahrnehmung am Beispiel des Islams)、汉学教授顾彬(Wolfgang Kubin)《全球性:文化比较的视角——以欧洲与中国为例》(Globalität: Sichtweise im Kulturvergleich am Beispiel Europa und China)和蒂尔曼·迈尔教授《人性—全球性—政治》(Humanität- Globalität-Politik)的六篇论文,主要涉及全球性概念的构建(Globalität gestalten),推进人文学科领域对全球性更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本书的所有编者与参与者运用多样的研究方法、观点与视角,试图阐释什么是全球性,全球性对于人文学科和文化学的意义,全球性如何影响改变欧洲与世界,欧洲与世界对全球性又有怎样的改变与影响等问题。

    《波恩全球化词典》是由波恩大学有关人文学科与文化学研究的110 教授共同编写而成,其所阐释的关于人类存在及其文化、社会秩序的120 个概念词汇涉及伦理、宗教、语言、文学、艺术。所有参与本书的编著者不仅希望通过《波恩全球化词典》对重要概念的全球性阐释来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推进人文学科和文化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发展,同时也希望通过他们的研究,可以传承波恩大学自1818 年创建以来就保持的学术研究传统,从全球性的视角促进人文学科和文化学研究中更加独立自主的、成熟的、开放的、多维度的思考与反思,进而引发新的思考和讨论,也期望查阅使用本书的读者可以一起思考与讨论。

    此外,本书的英文版《波恩全球化手册》(Bonn Handbook of Globality)也将由施普林格出版社于2018 年波恩大学建校200 周年庆祝活动前出版,并将在波恩大学每年五月份的学术日活动中举办一场书籍介绍会。

(李洁)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