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文@ 薛晓涵
 |
|
作者:[ 英] 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
出版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书名: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原作名 :The Silk Roads: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译者:邵旭东、孙芳
出版年份:2016
页数: 600
定价:128
装帧:精装
ISBN: 9787308161459
|
|
|
|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 年在其著作《中国》中提出。所谓的丝绸之路,源于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和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最初的作用是将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运出,后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丝绸之路可以说是全球化的最早雏形,从古至今,各种思想、习俗和语言都在这条连接着东西方的传奇道路上相互碰撞,这其中蕴含着一种为开拓空间、寻求文明和财富而熊熊燃烧了两千年的人类精神,蕴含着世界权力中心迁移的历史真实。
本书中译本题为《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如题目所示,它并不是一部传统的着眼点局限于丝绸之路的著作,而是一部以丝绸之路为线索串联起的世界史。本书并没有使用传统历史学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进行书写的方法,这也正是其最为独到之处。
所谓的丝绸之路,从来不仅仅是一条,但当我们用英文讨论丝绸之路的时候,习惯使用单数(the Silk Road)。依据本书中文版封面所示,作者将丝绸之路视为复数(the Silk Roads),这一理念也贯穿全书。全书从章节上将丝绸之路分为二十五种道路,对于在丝绸之路经历的事件,甚至包括新近被提出的“一带一路”概念,进行了孜孜不倦、细致的叙述:从丝绸之路的诞生讲起,在这条贯穿东西方,从中国的太平洋海岸出发一直到大西洋西岸的道路上,有丝绸贸易,有动物的毛皮贸易,维京罗斯人的奴隶贸易,十字军东征,蒙古人的崛起与征服,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运动,英国的海上称霸, 现代俄罗斯的崛起,各国之间的联盟与争夺,中东的石油争夺,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兴起,苏德接近始末及英法等国的绥靖,等等。亘古不变的事实是丝绸之路上充斥着关于财富的梦想,也埋藏着鲜血与生命。
可以说,尽管作者是“去欧洲中心化”的拥趸, 但历史的真实的确是早期的丝绸之路以传统意义上的东方为主导,而从15 世纪90 年代的地理大发现开始, 欧洲不再是环球事务的边缘地带,而是世界发展的驱动引擎,它不断推进对东方的影响与介入,打造属于自己的丝绸之路。由此出发,本书中便自然地出现了一些美中不足的方面。例如本书所打出的旗号是世界史视角,越到之后的部分却越发剑走偏锋地沦为中东与西欧的历史叙述,东方的其他区域几乎不再见踪影。
另外,无可辩驳的是,丝绸之路这样的大话题是适合宏大叙事的。本书作者无疑具有极其波澜壮阔的伟大雄心,但除了描述现代的部分极为精彩以外,对于之前各历史阶段的细微分析往往或老生常谈或浅尝辄止。某些部分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将其动因追根溯源至丝绸之路相关地区也未免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附会之嫌。这是一部可以参考的著作,但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
再有,或许是因为作者来自具有实用主义传统的英国,本书中也少有对于丝绸之路叙述常见的浪漫色彩。诚然,某种程度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当然是交流的第一动力, 但过于沉湎于利益的历史叙述未免有些无聊,历史书写需要想象力。尤其是作者虽然有意强调他的“去欧洲中心化”,却同时将这一“他者”地区进行价值考量,视为某种意义上“流着奶与蜜糖”的需要争取的土地,也不啻为欧洲中心的惯性。
历史不应被遗忘,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与今日的世界紧密相连。近几十年来的局势表明,西方在应对“这片连接东西方的关键地区”时,缺乏一种站在全球史角度的、更高更广的洞察力。事实上,无论阿富汗问题、伊朗问题还是伊拉克问题都是相互勾连的,因而亟需注意的是从整体上把握这片处于混乱之中的广大区域。作者将种种问题视作“这一曾经支配全球知识、文化和经济格局的地区再次崛起过程中的阵痛”,并预测“世界的重心将再一次回到它千年之前的位置”,我们从中确实感受到了作者对于丝绸之路的善意与祝福。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即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 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造出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府正在精心打造将城市、港口和海洋连接在一起的资源网络。本书是这个热点话题下应运而生的最新著作之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毕竟,在冲突中寻求理解是属于人类的永恒话题,而丝绸之路是一个最好的缩影。
(薛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