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科学》

                      

作者:沈国威
出版社:南京:凤凰出版社
书名:严复与科学
出版年份:2017
页数:290
定价:78
装帧:软精装
ISBN:9787550625815

     

 

     近年来中文世界有关概念史、词汇史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新的成就。日本关西大学沈国威教授的新著《严复与科学》,可谓词汇史方面的一部力作。作者曾因《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北京:中华书局,2010 年)一书,奠定了在近代汉字词汇研究方面的名声。
    沈国威以近代词汇史为专业领域,此次从严复(1854-1921)的译词入手,深入地分析了严复的“科学”及相关概念的接受和使用,梳理了严复的科学思想的脉络和实质。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的严复研究中,罕见地立足于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言之有据的严复研究。
    “科学”是“和制汉语”,即日本创造的汉字新词。沈教授的研究从词源上基本廓清了“科学”一词由产生到传入汉语的来龙去脉,为今后的近代词汇研究、辞典编纂打下了坚实可信的基础。在做好词语方面的准备工作后,作者以词为线索对严复的科学思想进行了分析。作者把这一方法命名为“关键词读书法”。所谓关键词读书法即在特定的文本群内,对表示某一核心概念的词语进行追踪、梳理,由此解读作者(或译者)命名之意图、理解之变迁及表达上的特色。具体做法是,从严复的译作、著述中找出所有表达science 意义的词语,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成表;如果是译文再找出原文相对应的部分,然后进行整理分析。这一做法,可谓是追本溯源,清楚地梳理出了与science 一词相对应的汉语词汇的创制过程。
    严复与英国经验哲学,特别是与培根的关系可谓本书最大的贡献,本书作者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近百年来的严复研究,这是第一次廓清了培根对严复影响的研究。沈国威指出严复在《天演论》中以“道每下而愈况,虽在至微,尽其性而万物之性尽,穷其理而万物之理穷”开篇,这段话在赫胥黎(Thomas Huxley, 1825-1895)的原著中并不存在,这实际上是严复演绎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的“凡为真宰之所笃生,斯为吾人之所应讲”的科学无形上、形下之分的思想。关于严复的科学思想,以往的研究者都强调了富强的问题。作者却根据严谨的文本分析指出,严复认为科学的功用是对心智和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可以克服培根所说的假象,亦能够避免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所说的偏见(bias)。严复说“群学是一切科学之汇归”,数理化各科的学习都是为“群学”所做的准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严复的“群学”其内涵远远超过了现在的社会学。严复说“唯群学明而后知治乱盛衰之故,而能有修齐治平之功。”沈国威指出:严复所意图的是以形下之学为导向的“修齐治平”;培根的经验哲学和中国古圣贤的《大学》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严复的科学观。
    本书尽管是一本词汇史方面的专著,其意义却非同凡响,我认为它为严复研究指明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路径。以往研究严复思想的学者常常孤立地对严复的译著进行文本或词汇分析,而研究严复翻译的学者却对严复的时文重视不够。正确的研究不是对严复话语的断章取义,而是沿着时间轴的梳理和横贯东西中外的把握。
    作为一本讨论语言接触、词汇交流的著作,沈国威将严复译著中的词汇问题放在中国近代史,乃至近代欧亚知识迁移史的大背景下去分析。作者以词汇史家的坚实手法,考证了science 如何成为“科学”的历程。不仅如此,作者还解明了严复贯之以一的科学思想的根源:培根。以此视角重新解读严复,从而我们可以知道,历史学可以通过时代关键词的形成而透视出时代的脉动,严复与“科学”同时也揭示了时代的特征。沈国威在本书中所展示的方法论,对近代概念史、严复研究都极具启示。
                                                                             (李雪涛)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