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全球史》
|
|
 |
作者:[ 英] 基斯·杰弗里(Keith Jeffery)
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
书名:1916:全球史
原作名:1916: A Global History
译者:徐添
出版年份:2017
页数:420
定价:58
装帧:平装
ISBN:9787544369565 |
|
|
1916 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年份。这一年的深远影响不仅改变了战争的走向,而且在百年后的世界格局中依然有迹可循。基斯·杰弗里(Keith Jeffery)的《1916:全球史》(1916: A Global History)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宏大画卷,以小见大地刻画了欧洲战场的残酷如何扩大到世界各地,以及不同国家在经历这次大战后怎样走向新纪元。全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前十章通过战争中各类参与者的视角,描绘了亚洲、欧洲、中东以及非洲等地的残酷战争,后两章则着重梳理了美国参战以及俄罗斯十月革命的影响。结语部分中,基斯以战争中的人物经历再次将目光引向了和平,强调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可贵。
20 世纪最重要的节点是哪一年?很多人可能会说是一战开始的1914 年。但是杰弗里在这本新书中提出1916 年改变了大战的性质,让一战真正成为了一场“世界大战”。通常人们对一战的关注点主要在欧洲的西线战场,因此我们会更愿意了解例如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日德兰海战等改变了西线僵持局势的战争。然而,《1916:全球史》则以一种宏大的视角描写了在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战争,并且进一步发掘了这场战争中不同战线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不同民族国家的影响。书中的第一章记录了发生在土耳其的加里波利战役。1916 年伊始英法军队的成功撤离不仅在当时保留了宝贵的战力,同时也跨越时空为24 年后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提供了经验和信心。更重要的是加里波利见证了英国作为当时最大的殖民地帝国的解体。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将1915 年4 月25 日设立为“澳新军团日”(AnzacDay)并加以纪念,因为澳新军团在加里波利战役中的参与让两国真正形成了自己的国家意识,从而逐渐走向独立。战争中澳新军团形成了血浓于水的精神纽带,不仅推动了两国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成为了实际上的独立国家,也昭示了大英帝国的崩溃,帝国与其殖民地从之前的主从关系转向了伙伴关系。诚如杰弗里在书中所说,“加里波利是‘一战’中体现全球影响力的一个缩影”。
当我们以反思的形式叙述一场战争时,通常会以某一场战役是战争的“转折点”来界定其意义,或者战役本身的走向具有一定的胜负趋势,而杰弗里在描述战争时却不认为有这种趋势的存在。在他看来,战争没有胜负,不论是一战中的哪一场战役都很难说哪一方获得了全面的胜利,每一场战役都是无数参与者的血与痛堆积而成的,因而当我们回顾一场战役的意义时所得出的结论都远比单纯的“胜利”与“失败”要更加复杂。从加里波利到索姆河,最初人们对于战争中所包含的浪漫幻想逐渐破灭,战争给人们的记忆转而成为了纯粹而全面的屠杀。杰弗里考察了索姆河战役中各方所作出的努力,不论是英法还是德国,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索姆河战役中,坦克首次被投入使用,同时炮击在前线推进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看到新技术被投入战争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它们带来了惨重的伤亡。倘若英军无法消灭德军的机枪和炮兵,那么步兵推进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伤亡,而当缺少了坦克的配合,对方的防御力量则无法撼动,只有士兵徒劳的牺牲,以及村庄和城市被夷为平地。这些情况在当时英军和法军缺乏配合的情况下处处可见,双方缺乏协调的进攻所带来的只是僵局,然而在僵局的背后却是大量徒劳的牺牲。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看,我们评价一战时的西线战场在大部分时间都陷入了僵局,但是杰弗里提醒我们,僵局并不意味着没有伤亡,因为僵局的背后,不论哪一方都在做出大量的努力和进攻,僵局则是最残酷的一种结果,因为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消耗,而形势却没有获得多少改变,因此只能继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继续消耗。不论是英法还是德国的哪一方,索姆河都是一场残酷的消耗战。1916 年9 月法军的攻势给德军不断施加着压力,但战略性胜利却从未真正实现。虽然索姆河会战减轻了凡尔登的压力,让盟军恢复了主动权,消耗了德国捉襟见肘的资源,但依然很难谈得上一场胜利的战役。“如果我们要说是一场胜利的话,它无疑也是一场惨胜”。
杰弗里书中这种对人的关怀与他的叙述视角密切相关。他选取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研究成果和回忆录文献,注重从不同个人的视角来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有士兵、间谍、政客、护士和志愿者,同时也从亚洲、非洲、美国,当然也有欧洲的角度来观察一战。俄罗斯的布鲁西洛夫攻势使东线的优势倒向协约国,在这个大背景下罗马尼亚选择加入协约国参战。但是罗马尼亚的介入仅仅在前期产生了一些象征性的作用,而在战场上罗马尼亚的军队却节节败退,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对协约国的战事并没有产生多大帮助。在这一背景下,成立于1914 年的“苏格兰女子医院”参与了罗马尼亚的撤
退。这支部队辗转于东线战场,也正是通过他们的眼睛,杰弗里让我们看到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可以看到,后方的救护队不仅要在非常接近前线的危险地带和缺少医疗设备的条件下进行医疗,而且救援任务非常繁重。“医院建立起来后十二小时,所有的病床全部满员”。同时,这些人在辗转过程中也记录了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见闻,并为各地所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相互交流,相互了解,也成为了战场上独具特色的一点。在第二章中,杰弗里写道,“《纽约时报》善于发掘士兵们个人的故事”,毋宁说他善于发掘战争中个人的故事。这种从个人出发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看待战争更多的方式,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各个不同的方面,从而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这场战争。而更重要的是能同战争中的人产生共情,见证他们所见证的事件,了解他们所了解的战争。让未曾参与战争的我们理解战争的残酷,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随着时间的继续,杰弗里将视角转向了中东、印度、中国和非洲。他在对这些地方的研究中展现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理解。非洲在战争中的作用通常在历史研究中仅仅会占据几段的篇幅,但杰弗里所展现的的则是这场战争对于非洲来讲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大量的非洲殖民地士兵和劳工参与了战争,而在战争中他们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对待和巨大消耗催生了非洲人民的反抗情绪。与澳新军团类似,非洲逐渐产生了独立意识,战争以这种形式推动了非洲走向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战之于非洲与一战之于欧洲具有同样重大的意义。当意识到了这一点,才能说是真正以一种全球史的视角来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
关于爱尔兰“复活节起义”的章节同样体现了这场战争的全球性。“复活节起义”不仅仅是一次爱尔兰本地的独立革命,杰弗里认为应当将其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中加以理解。英国在爱尔兰的战时动员已经体现出了爱尔兰对英国统治的不满,对动员令的整体响应比在加拿大或澳大利亚等地差得多。而起义在筹划阶段也得到了德国的支持,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起义的策划和执行提供了契机。在都柏林的激烈战斗与索姆河不相上下,甚至很多英国增援军还认为他们是在法国与德军作战。这里杰弗里将爱尔兰人的反抗与比利时的情况作了对比。比利时被德国占领后,同样有着残酷的政治暴力和压迫。“兴登堡计划”迫使比利时人成为强制劳工,大量的比利时人参与了协约国的间谍网络。虽然当时比利时和爱尔兰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但仍有一些粗通之处,例如两国政府都在施加压力进行控制,并激化了民族感情从而促使人民抵抗执政者的统治。而爱尔兰从战争中所获得的则是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也为他们未来的独立奠定了重要基础。爱尔兰并不是在1916 年的复活节起义后立刻独立的,但它对后来的爱尔兰独立运动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次起义的意义是由已经独立的爱尔兰所赋予的。今天的爱尔兰将复活节起义视作其独立的起点,而这次起义本身同样具有全球性。
通篇来看,《1916:全球史》并不附庸于对一战的传统看法,其中所提出的观点和洞见具有极其深刻的全球视野,而这一点正是许多学者所忽略的。一战绝不仅仅发生在法国北部的西线战场,在1916年之后这场战争成为了世界大战。战争的参与者也远不止士兵,卷入其中的有各色各样的人物,他们为我们现在了解这场人类历史上的浩劫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同时,这场战争在更加久远的时间线上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政治格局,对于当今世界的形成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影响。隐藏在这一切的背后是该书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战争中没有绝对的胜利和失败,所有的血与泪所堆砌而成的结果不能仅仅以三言两语一概而论。
基斯·杰弗里的这本遗作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次很好的百年纪念。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过去,而且还要理解当下。对于读者而言,《1916:全球史》可以让我们突破对一战的一些陈旧见解,更深刻地了解一战的残酷,也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文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