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 世纪的人类网络》 

   
                        作者:[ 美] 约翰·R·麦克尼尔(John R. McNeill)
[ 美] 威廉·H·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
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书名: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 世纪的人类网络
原作名: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译者:王晋新等
出版年份:2017
页数:504
定价:80
装帧:精装
ISBN:9787301278208
   

    本书原版是威廉·H· 麦克尼尔(William H.McNeill, 1917-2016)与他的儿子约翰·R·麦克尼尔(John R. McNeill, 1954-)于2003 年出版的《人类之网:鸟瞰人类历史》(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2003),2011 年北大出版社将该著作中文版推向国内,一经出版受到广泛关注,2017 年再次对其中文版重新修订,并改名为《麦克尼尔全球史:
从史前到21 世纪的人类网络》。
    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命运》(孙岳等译,中信出版社,2015 年)开始早已为读者熟知。他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 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并被视作20 世纪60 年代之后全球史研究的“关键奠基人”。他曾获“伊斯拉谟奖”、国家人文勋章等荣誉,代表作有《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余新忠、毕会成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年)《世界史:从史前到21 世纪人类文明的互动》(施诚、赵婧译。中信出版社,2013 年)等,著述甚多,声名远播。
    约翰·R·麦克尼尔现为美国乔治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致力于环境史研究,曾出任美国环境史学会主席、美国历史学会副会长,著有《阳光下的新鲜事:20 世纪环境史》(韩莉译,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13 年)《蚊子帝国:1620-1914 年大加勒比地区的生态和战争》(Mosquito Empires Ecology and War in the Great Caribbean, 1640-1914,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也是本书创作计划的最初提议者。
    本书围绕“网络”这一主题,按照时间顺序,从人类祖先“从树上下到地面之后开始的人类成长历程”(第9 页)开始,直至当今时代、并以麦克尼尔父子对未来的宏大“网络”图景的展望结束,具体考察了人类历史演进、文明发展过程中编织的大大小小的网,这种网“就是把人们彼此连接在一起的一系列的关系”(第1 页)。作者认为人类是通过各种各样表现形式的关系彼此交换信息,并在这些信息传播、用以指导行动的过程中塑造人类历史,“通过这些网络,各种各样扩大个人的尤其是集体的财富与力量的创新和共同努力,呈现出连续不断并到处传播的倾向”(第447 页)。这种从“联系”审视世界历史,思考文明演绎的角度,正是作者对历史发展动因的独到见解。作者注重人类社会各文明间的交往与互动,将这种互动与联系视作历史演进的力量所在,强调互动者互为主体,反对任一文明为中心的观念,以“网”本身为核心,不同文明之间及文明内部的互动、发展、竞争的力量均可归结于“网”的存在。这既是威廉·麦克尼尔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分析既有观点的继承,也引进了新的概念—“网络”,既具有鲜明的“麦氏风格”又颇具创新力。
    全书共分为九章,导论部分作者提出全书主题—“网络与历史”,接下来在第一至八章细腻勾勒出人类交往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在第一章,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随着人类社会语言、歌唱、舞蹈等独特的交往方式的发明,使得人类这一物种凝聚力增强,从而为遍布世界奠定基础。接下来在第二至五章,人类经过对自然环境不断适应后,逐渐形成最初的文明,这些文明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集中诞生在中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流域四个人口聚居区,但是文明之间不断相互交流、碰撞,文明内部也具有很多共性的特征,从这时开始人类历史愈加明显地呈现出的人类文明及各大洲之网逐渐开始勾连编织特点。从第六章开始,人类历史进入十五世纪,随着船只建造技术、航海技术的提升,“世界上以往各个分隔的网络融为一体,此外,尚有许多以前处于网络之外的地区也融入进来”(第287 页)。并且,在此之前数世纪以大陆为核心的经济繁荣,逐步随着“这种网络融合和扩张使世界发生了一种内外倒置的现象”(第288 页),沿海地区逐渐呈现出比内陆更为繁盛的经济现象,并且时至今日世界著名港口城市仍是许多国家的经济金融中心,这种越便于与外界交流的地区、越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倾向,正是体现了麦克尼尔反复强调的“人类之网”在不断编织扩张的社会发展趋势。第七、八章细腻地刻画了18-20 世纪人类经历的工业革命、持续几千年的奴隶制被废除、旧世界束缚逐渐瓦解的历史,人类共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争。最后一章与前述章节风格迥异,独具匠心,两位作者描绘了自己对未来宏大图景的理解,并对人类“网络”的未来做出展望。
  以上便是麦克尼尔父子为我们所呈现的“人类之网”的编织历史,内容丰富、视野宏大,事实上,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向读者以广博的知识介绍世界历史方面,同时完善了麦克尼尔提出的史学思想体系。
    首先,本书提出的核心概念“网络”向全球史基本史学观点注入了新内容。全球史学科的“关键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他从写作《西方的兴起》开始,便一直强调“世界历史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各文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马克垚:《编写世界史的困境》,载《全球史评论》第一辑,第7 页)。但这种相互联系仍然是不同文明、地区之间的线性联系,虽然已经关注到彼此的互动,但仍然对整体、系统的联系关注不足,正如贡德·弗兰克曾在《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中提到,麦克尼尔自身也认为,他的著作《西方的兴起》对世界的体系性注意不够,而本书便是对这一思想的拓展充实。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动通过依靠“网络”这一载体,才可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进行互动,人类历史中扮演核心角色的是各种相互交往的网络,而非一个个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文明区,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交织在整体的网络中发展变化。早期人类通过语言、歌唱、舞蹈等交往方式,逐渐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相互协调性的群体,并使人类可以散布到地球表面更为广袤的地区,正是从此时开始诞生了第一个纤细、颇为松散的世界性网络。距今约12000 年前,随着农业不断兴起,人类更倾向于定居生活,并开始形成村社,更为紧密的新型网络因此也在不断编织。公元前3500 年,某些地区形成集中的村落并孕育发展成城市,以这些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网络”逐渐发展起来。大约在2000 年前,从原始时期开始网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最大规模的旧大陆网络体系(The Old World Web)形成,借助这一涵盖欧亚大陆和北非的巨大网络,被覆盖地区的文明迅速发展,文明间的互动碰撞也明显增强。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历史
梳理更加印证了网络推动历史发展的观点。从15 世纪开始,海洋网络体系的构建与联结,将各个都市网络连接成单一的世界性网络,并随着18、19 世纪的工业革命、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20 世纪大范围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人类真正提出“全
球化”时代的到来。这一纵向的人类“网络”历史发展的轨迹梳理正是麦克尼尔对世界史的新认识。
    同时,作者不仅从纵向上以“网络”为切入点梳理出这一历史发展脉络,在横向上也注重不同时期不同维度的网络,这些网络不是单一线性的、后者完全取代前者的关系,而是相互交织发展,在前一网络发展过程中,新的网络同时形成编织,或呈现更为迅猛的发展态势却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比起“大都市网络”,“通信技术的网络”更加举足轻重。这种多层次、多维度思考人类历史的思路,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发展的进程作出别具一格的描述”(杰里·H. 本特利(Jerry H. Bentley, 1949-2012):《当今的世界史概念》,载《全球史评论》第一辑,第161 页),也是“作者对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思考”(薛冰清:《“人类之网”:编织世界历史的新范式?》,北京:中华读书报,2017 年3 月,第009 版,第2 页)。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在紧扣“网络”这一宏观主题下,作者在每一部分写作时涵盖了具体的专题内容叙述,这样可以使分析历史时既具有宏大视野,又关注细节,特别是作者在书中形成几条线索,包括环境、贸易、战争、宗教等主题,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梳理了这些主题与历史进程的相伴相随的发展过程,它们从历史上开始出现、直至今日仍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关注,将人类历史置于整体的地球环境中看待,与麦克尼尔父子一贯以来在历史领域的研究主题联系密切,颇具“麦氏特色”。从最初对自然资源依赖、开发、获得资源开始出现人类文明,对自然适应程度高的地区相应孕育出更为成熟的文明,成为人类早期的文明鼎盛区域。后期随着对海洋的开发与适应,进一步扩大人类社会的活动范围,也将人类社会联结的“网络”进一步迅速扩大。同时,在人与自然产生联系的过程中,地球生态环境也在随着改变,瘟疫、物种交换、自然灾害同时也在不停地冲击、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走向,改变着“网络”的形态。作者这种对世界历史思考的方式,为全球史研究不断增添新的思路。
    当然,在肯定本书地位与价值的同时,列举其不尽完善之处也是很有必要的。本书对世界各个文明的叙述,仍然未能做到等量齐观,在试图凸显世界历史的主线时,仍显露出传统文明中心论的思路。比如在第三章中描述人类早期各种文明兴起时,集中描绘四大文明和游牧民族,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关注程度相对较少。是进入18 世纪后对人类整体历史的叙述,以西方兴起的工业革命为代表的工业化对人类历史产生的影响为核心展开,这种“中心与边缘”的描写角度不免呈现出西方主导和强势的痕迹,虽然本书与《西方的兴起》相比已经加大了对大洋洲、西伯利亚、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关注,但是与《新全球史》中呈现出来的对人类社会化的鸟瞰式全景相比,仍然略显不足。
    最后谈一谈书后的推荐阅读书目。这些书目针对书中每一章节中提到的主题,分别介绍了相应领域较为经典或视角新颖的书目,涵盖考古学、黑猩猩研究、人类对火的运用、跨文化、有关近几个世纪以来旅行家们所著游记等广泛领域,涉及印度、早期澳大利亚和东南亚、西非、东亚、欧洲等诸多地区,既可作为入门读物也包含较强专业性,对全球史感兴趣的普通大众或想要进一步系统研究的学者,都是十分难得的阅读指南。
(杨 慧)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