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的全球史》

作者:[ 意] 乔吉奥·列略(Giorgio Riello)
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书名:棉的全球史
原作名:Cotton: the Fabric that Made the Modern World
译者:刘媺
出版年份:2018
页数:356
定价:88
装帧:平装
ISBN:9787208149557
《棉的全球史》是英国华威大学全球史教授乔吉奥·列略(Giorgio Riello)2013 年出版的Cotton:the Fabric that Made the Modern World 一书的中译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译者为刘媺。乔吉奥·列略不仅是英国华威大学的全球史教授,同时也是华威大学全球历史与文化中心的成员,著有《 过去的脚步》(A Foot in the Past,2006 年),并参与编辑了数本著作,包括《纺织的世界》(The Spinning World,2009 年)、《印度如何衣被天下》(How India Clothes the World,2009 年) 和《全球设计史》(Global Design history,2011 年),曾于2010 年获得菲利普·利华休姆奖。据列略介绍,《棉的全球史》写作的最初概念和构想,源于其在2003 年参与伦敦经济学院全球经济历史网的活动经历。列略最初研究的是全球贸易和商品交换,后来他发现棉是一个很好的样本和媒介,因为在棉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几个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崛起、农业活动的变化、新时尚的出现和技术创新”。
本书共有十一章,分为三大部分,梳理了原棉材料、交易以及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三部分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对棉纺织品进行了全球性分析,并将其与欧洲工业化的历史相结合,“重点阐述了欧洲何时、为何、如何替代亚洲而成为棉纺织生产和贸易的主要地区,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p.2)
本书第一部分的标题为“ 第一次棉纺织革命:一种离心体系”,探寻了公元1000 年到1500 年棉纺织产业在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地区的松散发展,通过贸易与交换,印度棉产品补充和推动了其他地区的棉制品生产,它们共同形成一种竞争与共生体系。
该部分主要包括第一到第三章。第一章论述了印度棉纺织品的广泛影响力,印度棉纺织品凭借品种多样性和特殊工艺在各大洋尤其是印度洋范围内创建了巨大的“流动空间”,为商品、人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驱动力。第二章主要介绍棉种植在亚洲的扩散、生产和贸易。棉发源于印度,在公元800 到1000 年时棉花种植和栽培开始向东传播,在中国等地逐渐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伴随着棉花种植的扩散和纺织技术的更新,棉在欧亚大陆的商业化逐渐形成。第三章首先比较了印度、欧洲、中国和黎凡特等地区的棉纺织生产和贸易情况,各地的生产组织形式、商业市场、国家调控等影响棉纺织业的因素各不相同,然而印度的棉纺产品在全球市场格外畅销,列略作出推测,印花、染色等出色的工艺技术使印度在图案和色彩上略胜一筹。
本书第二部分的标题为“学习和联系:棉的全球化”,展示了从1500 年到1750 年棉纺织业定位的调整、生产模式的改变以及全球棉纺织核心由亚洲到欧洲的转移。该部分主要包括第四到第七章。第四章主要讲述了欧洲人通过贸易,逐步了解棉纺织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开拓印度洋贸易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从原棉到纺纱、织布、着色,再到成品布料销售,欧洲东印度公司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五、六章介绍了具有异国情调的印度棉布如何在支持和批判的两种呼声中,逐渐渗透到欧洲人的家庭和衣柜,消费者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后开始欣赏棉布的特性,与此同时,印度棉布进口禁令推动了欧洲本土替代品生产的进程。通过棉这一媒介,棉花种植、奴隶制和洲际贸易,将亚、非、欧联为一体,此后棉布变为一种全球化商品,棉布贸易完成了自印度洋到大西洋的扩张,欧洲确立了棉纺织工业的全球核心地位。第七章论述了欧洲对亚洲棉纺技艺的学习与尝试,人才和技术的引进,使得棉布印花在欧洲普及发展,逐渐形成了大型的产业。印花工艺的进步是科学、技术、政府推动、艺术革新等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书第三部分的标题为“ 第二次棉纺织革命:一种向心体系”,主要介绍了1750 年到2000 年,棉纺织业在与欧洲工业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完成了由贸易为核心到制造为主导的第二次棉纺织革命,建立了以欧洲和大西洋为中心、由欧洲生产商和贸易商组织的新生产体制。该部分主要包括第八到第十一章。第八章主要介绍了18 世纪棉花在美洲的大量种植,使欧洲摆脱了棉纺织工业原料昂贵、匮乏的困境,奴隶制种植园制度保证了棉花的大宗供应,使得原棉的价格越来越低,为欧洲棉纺制造业中心的确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列略在第九章中重新评估了技术创新在棉纺织生产中的作用,并阐释了欧洲棉纺织业超越印度的原因:技术革新使棉纺织生产形式重新配置,机械化和城市化成为欧洲棉纺织业的新特征。第十章围绕为什么是棉而不是其他纤维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和为什么变化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欧洲其他地方或欧洲之外的地方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棉与亚麻和羊毛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棉进入英国制造业经济创造了一系列条件,英国为保障美洲原棉供应,在其影响的区域内,建立了人力资本、金融投资、原材料供应和成品需求联系起来的多边体制。第十一章强调了贸易和消费在“向心体系”中的作用,棉所创造的世界,是以工业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全球性世界,包含了贸易、交流、社会文化和政治权势等各种因素。
最后,列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棉纺织品完成了从亚洲商品到西方工业和文化核心的变迁,完成了从印度洋“旧棉纺织体系”向欧洲“新棉纺织体系”的转移;第二,世界各地在农业、工业和商业等因素间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经济分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走向合流。
本书阐述了棉纺织工业从印度到欧洲的转移过程,指出棉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分流,在东西方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从细节入手,通过详实的图片史料,对棉纺织品进行了全球性分析。与其他论述棉的全球影响力的著作相比,本书还有以下特点值得注意:
第一,本书认为,棉的全球化并非始于18 世纪末期英国工业革命,也非始于19 世纪美国奴隶种植园的原棉生产,而是更早。早在14 世纪,印度就已经生产出不同种类的棉纺织品,定期销往印度洋外;中国的棉纺织品生产同样发达,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国家。棉纺织产业发展至今,已经发生了两次棉纺织革命,第一次建立了以印度为核心、以贸易为驱动力的松散的“离心体系”;第二次建立了以欧洲为核心,以制造为主导的“向心体系”,因此,以棉纺织工业化为开端的欧洲各国工业革命,并非是“突然而迅速”的变革,而是经历了几个世纪以来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现象的积累而导致的重大改变。
第二,本书虽名为《棉的全球史》,但并非论述棉在全球的历史发展进程,而是利用全球史的方法论,将重点放在棉纺织产业核心由南亚向西欧的转移上,强调了亚洲地区在第一次棉纺织革命中的贡献以及对第二次棉纺织革命的推动作用。欧洲的棉纺织工业成就也并非讨论的重点,本书着重阐述了欧洲何时、为何、如何代替亚洲占据棉纺织生产和贸易的支配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欧洲尤其是英国的棉纺织工业之所以赶超印度,产业工业化和一系列技术发明的应用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本书并没有把棉纺织产业的变迁完全归功于技术创新,列略认为要重新评估技术创新对欧洲尤其是英国棉纺织业所起的作用,技术创新带来了生产力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但是人类的能动性(“勤勉革命”)、工厂实践和生产方式的标准化和技术创新一样,都是变革所必须的因素。
第三,本书借助大量的信息、解释和史学著作,依靠英语及少量其他欧洲语言资料为主的学术和档案资源,不断查阅原始文献和不同语言的二手资料,这在对欧洲工业革命、欧洲崛起等主题的研究上已经足够,而对早期亚洲棉纺织业的研究则较多地使用博物馆所藏的实物材料,并从中得出结论,充分发挥了物质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原始记录作用。列略结合了人类学和物质文化的方法论,通过使用大量的实物材料,展示了在纺织服装史研究中这一不可或缺的手段。他所使用的这些材料大多来自博物馆或私人的收藏,比如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这些出土文物和艺术作品的图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
(王嫣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