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简介
概说简介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医药知识科普教育基地拥有“两馆一园”,即人体生命科学馆、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是福建省同类院校规模最大,设施较先进的医药教育场所。

人体生命科学馆建筑面积460平方米,陈列的标本有千余件以上,共分四个展区:第一展区为影像学断层标本;第二展区为系统解剖及组织胚胎学标本;第三展区为病理学标本;第四展区为生物学及寄生虫标本。本馆利用现代技术形成一个从胚胎形成到胎儿成熟、局部解剖与整体解剖的展示过程;从正常人体到疾病发展的系统演变过程;体现了形态结构到生理功能、基础医学与临床运用的联系过程。

中药标本馆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分为六个展区,即生态展区、浸制标本展区、中成药展区、腊叶标本展区、生药与饮片展区、经典方剂展区,对中医文化的宣传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药用植物园园区建设遵循科学性与观赏性并重、生态性与艺术性结合的原则,划分为8个区块,分别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大棚区、台阶石像景观区、叠水瀑布蕨类植物区、太极广场休闲区、藤本植物文化长廊区、药用植物类群区、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区、福建省内道地药材引种栽培区,共引种栽培药用植物1000多种,满足药用植物园科研、科普、教学和观赏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要求。

中药标本馆简介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中药标本馆始建于1958年,修葺于2008年。5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收集、整理、扩建现已初步建成具有交流、教学、科研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标本馆。

馆内设有6个展区,分设生态展区、浸制标本展区、贵重药材与中成药展区、腊叶标本展区、生药与饮片展区、经典方剂展区6个展区。生态展区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蟒蛇,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穿山甲、黑熊、小熊猫、凹甲陆龟、白鹇、红腹锦鸡等,此外还有海狮、鲨鱼、孔雀、白鹭、鳌、珊瑚等。

浸制标本展区收藏有浸制标本400多种,涵盖诸多具有闽台特色的“药食同源”的植物和动物。闽台两地同属亚热地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如春,气候怡人。地理环境和土壤类型也相近,这也形成了闽台两地诸多相同的特色中药材。如泽泻、龙眼肉、砂仁、鱼腥草等。

中成药展区展出了同仁堂、片仔癀药业、水仙药业级漳州生物化学制药厂的各种传统名优中成药。其中片仔癀是漳州最著名的一张名片,素有“漳州三宝”之一的美称。它始于明代宫廷秘方,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享誉海内外,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享有盛誉。具有保肝护肝,清热解毒的功效。

生药与饮片展区收藏有精制中药饮片700多种,及市场常见的中药伪品。这些药物以功效进行分类,涵盖了中药治病的各个领域。这为我系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中药的识别应用能力。同时许多药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起到了很好的科普宣传的作用。(如补气药:党参,黄芪,补血药:红枣、当归)(补阳药:枸杞,补阴药:熟地等)(消食药有:山楂,麦芽)(平肝明目药:石决明(鲍鱼壳),)

经典方剂展区展出了30张中医临床经典方剂,照君、臣、佐、使的方式配伍而成。很多方剂百姓都耳熟能详,如六味地黄丸,藿香正气丸,补中益气丸、银翘解毒散等。其间图文并茂,形象鲜明。对中医文化的宣传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在中药综合展厅中挂满诸多药用植物与药用动物的彩色照片,以此替代难以辨别的蜡叶标本,明显提高展示的效果。

漳州市药用植物科普园简介

一、基本情况

漳州市药用植物科普园,又名“神农百草园”, 该园位于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校内,占地39亩。2012年3月启动药用植物科普园建设,坚持“以教学为主,兼顾景观生态和科学普及”的方针,遵循科学性与观赏性并重、科普性与艺术性共存等原则进行规划、设计,使该园兼有科学的内容和公园的外貌。以园内道路、四个造景点(台阶石像、太极广场、文化长廊、跌水瀑布)为分割,呈现“八区一园八区即台阶石像、太极广场景观休闲区,水生药物区,蕨类药物区,果蔬类药物区,闽南地区地道与省内主产药材区,藤本药物区,珍稀、濒危、特有药物区,裸子药物区等。一园即百竹园)”的总体格局。是集“教学、科研、科普、资源保存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2013年该园被省委宣传部、省科协授予“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一)教学实训

中药类专业群是我院的重点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多在基层医院、药店、药厂等单位工作,他们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目前,《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药材采收与加工》等多门课程将该园作为实训第二课堂,学生们通过药用植物栽培、采收与初加工的实践,将中药与活体植物联系起来,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对中药材产业链的理解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科学研究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漳州中药材产业,专门划拨了一块地,种植漳州市下辖各县区的特色中药材,如长泰砂仁、漳浦穿心莲、南靖巴戟天等。借助该平台,积极申报省、市级科研课题,开展科研攻关,着重解决这些中药材在生产上遇到的技术难题。目前,获得福建省教育厅课题2项,漳州市科技局自然基金3项,福建农林大学开放性课题1项,福建省星火计划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其中“闽产南靖巴戟天组织培养、品质评价及促进骨生成的实验研究”荣获漳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科学普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要求,企事业单位要开展科普工作,形成全社会崇尚科学、鼓励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我院药用植物园面向市民开放,充分发挥科普教育作用,没有围墙的药用植物园开启了高校科学普及的一种新模式。2014年由药学系学生设计的二维码链接,用户通过使用移动设备扫描挂牌上的二维码标识,进入相应植物页面,可以进一步查看详细的植物介绍、精美的植物图片,以及有趣的植物知识。这种方法摆脱了传统挂牌的缺点,能够在有限的挂牌面积上,通过新媒体科技的运用,实现了更加广泛的互动性和知识传播,更加有利于师生识别和学习,起到了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更广泛普及。此外,植物园每年接待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学校多次。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至今接待科普人员已突破万人,在中医药文化的科普方面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资源保存

据我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1983—1987年)统计,我国植物药达11146种;其中,福建有药用植物2024种。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破坏,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日趋减少,野生药材的蕴藏量、种类数量也大幅下降,野生药用植物的引种保护刻不容缓。学院从2012年始,鼎盛时期从闽南地区、省内其它地区、周边省份引进各类药用植物670余种,为福建省及周边省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宣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休闲观光

除了丰富的药用植物种类、众多的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外,注重文化景观和园林景观相结合,让游客在休闲观光的同时,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景观方面:利用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中特有的符号、器具、雕塑、对联、中药方剂等精心打造,如中医的阴阳太极、药葫芦、方剂歌等。

园林景观方面:利用山石造景、跌水瀑布、八角亭台、木质长廊等人造景观,体现山石、建筑、水体和植物相互之间的协调美。古朴、自然、典雅的风格孕育在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中,漫步其间,你会觉得“株株是药草,月月有花开,步步显景观,处处见特色”。

在后期的规划建设中,我们将积极主动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的“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的组织实施要求,努力建成富有闽南地区特色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推动区域中药材产业发展。

杏林学堂简介(祖国传统医学科普基地)

杏林学堂于2020年5月落成,2021年被确定为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它坐落于美丽的百草园,以闽南传统建筑风格为外观,占地297平方米。

学堂涵盖四大功能区域,其中室外区一个,室内区三个。外区设计以太极为主题,涵盖了名医雕塑、五行学说和八卦图等展示内容。室内区以实物、图片、多媒体展示为主,分别展示了中医、中药和闽南传统医药文化等内容。学堂为师生提供了实物教学场景,还为漳州市广大市民提供中医药文化研学实践,是闽南地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资源集聚地,有效促进专业技能培养与中医药行业文化相融合,也承载了漳卫人在闽南地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时代梦想。

学堂目前配有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传播使者1名,第三届漳州市十大名中医1名,专兼职讲解员8名,其中教师3名,学生5名。

寓教于行,拓展功能

杏林学堂充分发挥基地功能,不断探索,先后创建“杏林茶会”“健康讲堂”“杏林学堂讲解大赛”等品牌活动。“杏林茶会”每周一诊,“健康讲堂”每月一讲,“杏林学堂讲解员大赛”每年一赛,学堂的科普宣传作用不断发挥,教育功能不断拓展。

科普走心,探索奥秘

学堂积极拓宽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小中医,大健康”亲子科普等中医药体验活动,搭建桥梁,积极引导大中小学学生享中医药之便,识中医药之美。

传播文化,讲好故事

学堂贯彻落实《“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精神,充分发挥专业、资源及人才优势,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联合地方中小学,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打通屏障,加强中医药文化和劳动教育相融共促的创新尝试,为积极构建漳州市大中小学一体化中医药文化育人模式贡献力量。

杏林学堂暨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热忱欢迎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