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
这本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极其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是卡尔·马克思反对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比·约·蒲鲁东的主要作品。1846年12月底,马克思在读了出版不久的蒲鲁东所著“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一书以后,就决定批判严重地阻碍在工人中间传播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蒲鲁东观点,同时从科学唯物主义的立场来阐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许多正确理论和策略问题。
马克思在1846年12月28日给俄国文学家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表明了许多极重要的思想,信中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作了详细的评论及反驳,信中表述的思想后来成为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的基础。
1847年1月马克思就已经着手回答蒲鲁东。至1847年4月初,马克思的这部著作已基本完成并已付印。1847年6月15日,马克思为该书写了一篇简短的序言。马克思的这部著作于1847年7月初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出版。
二、主要思想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也是马克思研究和批判蒲鲁东所著《贫困的哲学》的一部论战性著作。《哲学的贫困》以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武器,从经济学和哲学两个方面批判了蒲鲁东唯心主义经济学,揭露了其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非科学性和小资产阶级的反革命性。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通过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方法—政治经济学重组—社会主义学说(社会革命理论)”这条思想主线,对自己思想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整合,再现了马克思文本的思想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全文主要以“科学的发现”、“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等为主线批判了蒲鲁东唯心主义经济学特别是价值论,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批判了蒲鲁东的社会改良主义观点,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三、重温经典:文本当代价值与阅读意义
(一)《哲学的贫困》是对新世界观的深层阐释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在批判普鲁东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层阐释了自己科学的新世界观。马克思认为历史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起源的,它的发展也是随着人民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而不是主观的观念,物质先于主观世界存在,人类的思维活动只是为了认识隐藏在物质背后的规律。
马克思通过批判蒲鲁东“形而上学方法—政治经济学重组—社会主义学说(社会革命理论)”这条思想主线的方式,对他自己思想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主义学说作了系统整合,从而标志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首次公开问世。
(二)文本当代价值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双重经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马克思思想的里程碑。
《哲学的贫困》所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已有近176年了,迄今为止,历史已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没有任何事实,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驳倒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相对严重,不少国家经济运行面临失业率高涨、债务增加、资本外流等挑战,经济复苏前景仍不容乐观的特殊时期,2020年至今,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中美“双引擎”拉动世界经济的作用更加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勃勃,成就斐然,举世瞩目。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不断增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事实,继续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哲学的贫困》既属于马克思的时代,又同样属于当代,具有当代价值。
《哲学的贫困》在批判鲁东主义的同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哲学的贫困》的当代价值,在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四个自信”。
(三)阅读意义
阅读《哲学的贫困》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可以作为研究《资本论》和现代其他社会主义者著作的入门,并具有一定的指导启示意义。同时,学习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中蕴含的丰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想方法,不仅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而且能够得到许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