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于2004年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2005年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立项为省级精品课程,2015年进行了省级精品课程的验收评估,2017年验收合格。
在历经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不断突破创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断优化师资组建教学团队,教学相长,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建设一支政治合格、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具体教学方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充分立足我校校情,密切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不断探索改进教学内容、授课形式、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一、教师队伍建设
“办学之道,师资为本”,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而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一流的教师集中体现在教师要以自己坚定的人生信仰、执着的政治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精深的专业理论和高超的教学能力来潜移默化的施加教育影响。近几年来,我们以培养一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年轻化的师资队伍为目标,狠抓队伍建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的全体教师为基本队伍。团队现由8名专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6名,外院兼职教师2名。从职称结构看,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的比例分别为3:1:1:1;从学历结构看,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学历的比例分别为1:4:1,学历层次较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已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近三年,团队公开发表论文10篇,主持完成国家民委科研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参与新疆大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委托项目2项,主持、参与完成青海省社科项目3项,主持、参与完成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在省级、校级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奖,并获青海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案例、青海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项教学、科研成果奖项。2015年12月,团队出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特色案例一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团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的全体教师为基本队伍。教研室现由6名专职教师组成。学历结构:教研室6名教师中,硕士2人,学士4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33.3%;职称结构:6名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3人,占教师总数的66.7%。教师队伍整体职称结构较好,梯队建设合理;年龄结构:6名教师师中,35-45岁以下者2人,占33.3%,46-55岁者3人,占50%,55岁以上者1人,占16.7%;学缘结构:教研室6名教师分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院校。多种学术风格碰撞,有利于教学和科研。2016年通过积极申报,2017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被评选为校级教研创新团队。近三年来,发表论文9篇,主持、主研教学研究课题7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奖励5项。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了解了民族地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和改革开放的现实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提出了有效的见解和建议。挖掘地方特色的思想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原理”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力求突出“精、实、专、新”三个字。所谓“精”,就是在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精神实质”上下工夫、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精髓”上下功夫。《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集体认真系统地分析研究教材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并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疑难问题,加大信息量;所谓“实”,就是根据该课程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学生思考的焦点和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梳理成条,逐条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实事求是地为学生解疑难释困惑。同时,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能力;所谓“专”是指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打破教材内容体系的编排,实行专题化教学。专题化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实效性的一种尝试之举,随着我校内涵建设的推进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学计划调整的实施,立足我校实际,学习他校经验,借鉴有益成果,从2011年开始在全校本科班推行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专题、案例教学法改革,将教材内容分解为若干专题,相应的专题集中解决对应的教学内容,方便学生的把握和理解;所谓“新”,就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动态,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新发展和新成果的角度,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指导意义。全面融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习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2018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修订,紧密结合十九大报告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之重点组织教学内容。突出体现十九大的昂扬精神和新时代的豪迈气概,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 的紧迫性;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加强对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
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之后,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必须要创新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的具体做法是做到“五个相结合”: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中不仅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还要结合大美青海生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在爱家乡、爱风土人情的过程中产生自然的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伴随着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自2012年起,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在我省的平安、湟中、循化县、西海镇设立了五处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自2017年9月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在实践环节部分以课程性质与学生专业性质为依据,实行“项目化实践”,2018年3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详细制定并印刷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项目化实践手册,学生人手一册。将学生的实践教学部分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校外实践,主要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另外一部分为校内实践,校内实践部分由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构成,规定动作是学生必选实践环节,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属性,安排学生阅读马恩著作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共产党宣言》、《矛盾论》、《实践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之上,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并做小组汇报展示。自选动作则是学生根据专业性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锲合点,自行选择实践形式,包括“访”身边人物、“谈”家乡发展、“看”经典影片、“做”社会公益、“评”社会热点、“写”我最关注的……等形式,并积极向学生征集实践形式。学生以分组形式参与项目,每小组可自由选择两个项目完成,要求小组完成相关实践报告,以PPT形式做展示。通过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佳路径,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2)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一是教师将教研成果、特别是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内容之中;二是引导、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理解、加深认识,参与科学研究,为独立开展研究奠定基础;三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传授方法,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课堂讲授与讨论式、启发式和研究式教学相结合。将讲授、讨论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对当前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研讨,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自觉性。
(4)系统讲授与课后辅导相结合。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课后辅导答疑,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辅导,深化教学效果。
(5)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为提高教育效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注意把二者的优势有效整合。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和感染力强等特点,将其引入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变为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所有的任课教师都精心设计制作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的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的资料翔实,信息量大,生动可信,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辅之以讨论、师生对话、播放音响资料等多种方式,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教学气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2011年和201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分别进行了2次课程调研,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74份。通过调查了解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建议、评价和要求。认为本课程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占46.3%,对本课程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占44.2%。比较两次课程调研,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好评率呈上升趋势。2011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进行的调研,发放问卷700份,实际回收问卷625份,调查显示,对《概论》课教学持满意态度的同学有424人,占总人数的67%,基本满意的195人,占总人数的31%,不满意的6人,占总人数的2%。
四、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实际就是教育资源的管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通过强化制度、规范程序、完善系统管理,重点抓好一“教”一“评”。 “教”指加强教学管理。从任课教师的选派、教材的选定、教学内容的审定、教学计划的制定,教研活动的开展、备课、教案的检查、课堂教学的相互听课、作业的布置批阅、教学效果的评价认定等各环节均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有关制度运行;“评”指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以最终考核评价形式的变化倒逼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采取 “多元化评价”。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改变传统的一考定“乾坤”,将对学生最终成绩的评价分成两个部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60%包括考勤10%+作业10%+笔记10%+项目化实践30%(必选动作15%+自选动作15%),期末成绩40%包括机考20%+笔试20%。“多元化评价”将对学生最终成绩的评价由过去的一变为多,用多个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注重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结合、注重育德与育人的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五、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依托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门省级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上网浏览教学内容、下载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课件等需求。已完全将两门课程的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上传至学校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实现教师与学生沟通、学生自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各种教学资料和互动空间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课下互动与交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